基于绿色增长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y based on green growth
栗滢超,侯雪娜,吴冠岑,钱壮志
摘要(Abstract):
本研究以绿色增长为核心,采用熵值法,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3个层面客观反映鹤壁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增长最快,其次是经济增长绿化度,而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最弱。限制鹤壁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消耗量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等。今后应以此为改革重点,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建设。
关键词(KeyWords): 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熵值法;鹤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22102310394);;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4A630003);;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LY100);;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三重”重大基金资助项目(2014-SZZD-28)
作者(Author): 栗滢超,侯雪娜,吴冠岑,钱壮志
DOI: 10.16445/j.cnki.1000-2340.2016.03.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毕宏伟.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3(4):29-30.
- [2]李凯杰.亚太地区“绿色增长”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5):16-20.
- [3]郑红霞,王毅,黄宝荣.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3,(2):142-152.
- [4]俞海,任子平,张永亮,等.新常态下中国绿色增长:概念、行动与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7-10.
- [5]YEKANG K,DEREK K S,RANDOLPH T H.“绿色增长”之战[J].低碳世界,2011(4):52-58.
- [6]马涛.全球治理下的绿色增长和结构改革及中国的对策[J].研究与探讨,2014(4):29-31.
- [7]彭红斌.绿色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理论前沿,2002(8):29-30.
- [8]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 [9]崔宁.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 [10]周伟,王秀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91-493.
- [11]林运雄.宜章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 [12]范慧平,孟天醒,文倩.河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49(4):511-516.
- [13]尹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6-9.
- [14]周海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攀枝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12-16.
- [15]田象生,宁云才.成熟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对策研究:以鸡西为例[J].中国矿业,2014,23(12):33-36.
- [16]朱明峰,冯少茹,潘国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155-158.
- [17]李晓西,潘建成.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编制—《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内容简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