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23472

  • 十二个玉米杂交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王福亭;崔党群;程相国;王懿波;

    通过估算河南省十二个玉米杂交种对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和离回归方差两个稳定性参数及其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数,分析了它们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并较详细地介绍了这种分析方法。

    1985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高产夏玉米养分吸收、累积、分配及运转的研究

    吴建国;李永昌;简心芳;

    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三个问題: 1.高产夏玉米百斤籽粒需要N2.45斤,P_2O_50.85斤,K_2O 3.0斤。 2.在夏玉米生长中期以前,叶、茎中N、P、K的分配量比其他地上器官多;成熟期籽粒中的N、P分配量比其他器官多,只有K的含量比其他器官少。 3.在成熟期有总吸收量73%以上的N转移到粒籽中,有78%的P_2O_5转移到籽粒中,在夏玉米植株中只有20%的K在成熟期发现在籽粒中。

    1985年01期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 六种农药拌种防治小麦秆黑粉病的初步研究

    刘庆元;刘骏;喻璋;马明扬;苏世兰;曹志中;张桂业;

    1983—1984年选用国内外生产的六种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小麦杆黑粉病拌种试验。结果表明:25%粉锈宁粉剂、40%拌种双粉剂、70%甲基托布津粉剂和20%粉锈宁乳剂四种化学农药防治效果均达100%;25%羟锈宁粉剂和40%五氯硝基粉剂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

    1985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大蒜生长发育与播种时期的关系

    张绍文;孙治强;任庆祥;郭梦华;谭治业;康保厢;

    本文研究了苍山大蒜在河南中部气候条件下不同播种时期对其生长发育及抽苔、分瓣的影响,找出了苍山大蒜在河南的适播期及晚播的危害。 1.苍山大蒜在河南以9月20—30日播种为好。早播时休眠尚未渡过,出苗较迟,晚播则造成减产。 2.晚播头重降低,瓣数减少,经回归分析,播期与头重的方程为:Y=57.259-3.159X;播期与瓣数的方程为:Y=8.76-0.411x。 3.大蒜的抽苔与分瓣关系密切。不分瓣的大蒜均不能抽苔,但不抽苔的蒜可能分瓣,而往往形成无苔少瓣蒜。 4.蒜头形成不仅要求较长日和较高温条件,而且要求有较大的营养体,晚播条件下,主要是影响了营养体的建成而影响了抽苔和分瓣,也影响了产量。

    1985年01期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番茄田棉铃虫生态特性、经济阈值及防治决策研究 Ⅱ、棉铃虫种群抽样技术

    北方菜区棉铃虫研究郑州协作组;

    在置信度和允许误差相同的情况下,用Iwao和Southwood提出的公式计算调查卵和幼虫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架数(一架=6株),结果是一致的。粗估幼虫和卵密度时,可分别用λ=1.1289[-ln(1-p)]~1.0331和λ=1.9176[-ln(1-p)]~0.9654,其中P为有虫(卵)架率,λ为幼虫或卵密度。用Iwao(1975)提出的序贯分析法计算了大果型和小果型番茄田调查卵和幼虫时的序贯抽样表。

    1985年01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泡桐苗木注药预防丛枝病

    李秀生;任国兰;郑铁民;槐杰士;王秀芝;苗金波;司马朝;王克俭;

    泡桐一年生苗和平茬苗出圃造林后,当年发生丛枝病的植株,可达50—70%。在9月份苗木高生长停止期,对外观健壮的桐苗,用研制的1号药液和2号药液,注入苗干髓心内,每株注药20—25毫升,则可预防苗木及其种根发生丛枝病;注药的苗木造林后防病效果达93—100%,其种根育苗后防病效果达88—100%。因此苗木注药预防丛枝病的措施,将为今后建立无病种根和苗木基地,提供了新的技术保证。

    1985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四种泡桐染色体数目的初步研究

    舒寿兰;

    对四种泡桐染色体数目进行了初步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四种泡桐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其中豫杂一号泡桐染色体数目为我国首次报导。

    1985年0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豫中高粱产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统计分析

    杜连仲;李卫东;王韧;

    高粱在我省分布较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力。本文以豫中许昌等四县多年高粱产量和气象资料为材料,采用统计学中逐步回归的方法,用IBM—PC微型机进行运算,筛选出与产量有关的气象因子,并求出各因子的最适与临界指标,被选入方程的有八、九月份降水过多,七、九月份均温过高,都引起明显减产,其它月份都是适宜的。在土壤足墒时,较多的日照对高豫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1985年01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新黑地珠蚧为害花生的初步研究

    侯璋德;孙元峰;张异;何振贤;冯振光;王明勤;张全成;王肖峰;

    新黑地珠蚧Neomargarodes niger(Green)是近年来发现为害花生的一种新的重要害虫。本文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对花生的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表明,在豫东此虫发生面积占花生栽培总面积的30%以上,单株寄生1—5个珠体即可减产10.84%。

    1985年01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放射性同位素~(32)P对皮肤创伤愈合影响的试验

    刘道钦;马成麟;刘正民;杜长泰;

    试验用兔子16只,分为四组,以不同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32)P来探讨对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试验表明:全部试验动物的创伤均取第一期愈合;创伤面积在前2—3日内急剧缩小,之后减慢,自第8日起,即新生上皮出现时又迅速缩小,直至愈合;愈合时间以不用同位素的对照组为100%,每公斤用~(32)P0.5微居里的第2组为103.57%,用1微居里的第3组为91.07%,用2微居里的第4组为101.79%;所有动物均未出现放射性反应,血液及临床检查均无异常。

    1985年01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1983—1984年度我校科研成果累累

    <正> 1983—1984年,我校承担国家和省下达的科研项目十七项,校内自选项目五十八项。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12项,被评为院内受奖项目的27项。其

    1985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河南省林业发展战略探讨

    史作宪;王树选;赵体顺;马金声;

    河南省森林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均,致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风沙、水旱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木材和林副产品供不应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河南省林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公益效能,增加木材及林产品产量,逐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目前的现状,到本世纪末,河南省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森林覆盖率达到20%左右,蓄积量达到19540.2万M~3,木材产量前十年平均每年720.5万M~3,后十年平均每年600万M~3,林业总产值达到13.84亿元。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抓住重点,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

    1985年01期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 多抗性小麦新品种——豫麦一号

    <正> 品种来源豫麦一号是由河南农业大学范濂等培育成功的。组合为高加索×69(8)1。1976年将F_1引到昆明市农科所,1977年又从昆明市农科所将F_2引入河南农业大学,经连续三年南繁北育,于1979年选育而成。1985年1月由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豫麦一号。

    1985年01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