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锦峰,郭培国
1987—1988年连续两年在肥力中等的砂壤土上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氮素形态和不同氮肥对烤烟的一些农艺性状、化学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亩施纯氮4.5kg,采用50%无机氮(25%NO_3~-N+75%NH_4~+-N)+50%有机氮的施肥方式,烟草的根系活力,根系ATP 含量,烤后烟叶中的绿原酸含量、钾、总糖、还原糖与Amadori化合物形成有关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总和较高,几种与烤烟品质关系密切的化学成分的比值合理,产量、产值及上中等烟比例等经济性状最佳。根据研究结果认为:烤烟大田生产中氮素的施用量为4.5kg/亩,采用50%无机氮(25%NO_3~--N+75%NH_4~+-N)+50%有机氮的施肥方式最佳。
1990年03期 275-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李春玲,尹凤阁
以羧化聚苯乙烯微球(CPM)为载体,通过碳化二亚胺(EDC)反应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细胞培养物共价偶联在CPM 上,制成了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抗体检测的免疫微球。通过免疫微球凝集试验(IMSAT)和琼脂扩散试验(AGP)对鸡血清中IBD 抗体对比检测证实:IMSAT 不仅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而且操作简便、快速。本文还指出鸡新城疫(ND)Ⅱ系疫苗和IBD弱毒苗联合接种可获得与单独接种IBD疫苗完全一致的效果,说明二者间不存在干扰作用。作者通过对雏鸡IBD母源抗体的检测,提出了IBD免疫的合理程序和较实用的检测方法。
1990年03期 286-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姜仲雪,罗梅浩,田娟,黄兆阁,吴剑英,李爱民
1979年至1986年在许昌、郑州两地采集的卵、幼虫和成虫,经过生殖隔离、室内生物测定,最后将部分雌、雄蛾制成针插标本,部分雌、雄蛾的尾部制成雄外生殖器和雌蛾交配囊的装片和中足的装片,结果确定河南郑州和许昌两地区杆野螟属的近缘种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farnacalis(Guen(?)e)、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豆螟(O.scarulalis(Walker))、刺菜螟(O.zealis(Guenee))、苍耳螟(O.orienlalis Mutuura & Munroe)、杂草蛀螟(O.obumbralalis(Lederer))和O.dorsirittala(Moore)共7种,其中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后3种国内尚未见报道。
1990年03期 293-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吴建宇,任和平
通过对河南省(两个生态类型区)2年3点55个玉米自交系18个数量性状的研究,分析了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以及聚类结果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遗传距离D~2值在年份间的变化不大,但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变化较大。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距离只有在生态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才有应用价值。遗传距离的稳定性可以表述为:年份间>同一生态区>不同生态区。2)聚类结果受年份的影响较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聚类结果的稳定性也可以表示为:年份间>同一生态区>不同生态区。3)遗传距离以及聚类结果与自交系的血缘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明显。因此,利用D~2值以及聚类结果选配亲本有一定的局限性。
1990年03期 301-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张忠义,赵天榜,孙启水
以鄢陵素心腊梅类品种为研究材料,制定出23个样本单元在17个特征上的项目、类目反应表。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模糊相似系数,并计算出模糊相似系数矩阵,进而采用“最大树”法将其划分为13个品种类群,为鄢陵素心腊梅类品种的进一步定名研究提供了数量依据。在此研究中作者将匹配系数引入模糊相似系数的定义中,解决了具有不同权重特征的综合得分问题,这对于解决具有较多非数量特征群体的分类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数学方法。
1990年03期 310-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李增禄,张楷,马洪志
为了合理经营利用刺槐林资源,通过多种回归计算、筛选、确定最优式,编制了地方性豫东沙区刺槐一元系列7种经营数表。经检验,编表误差和实际精度均符合技术规定,为豫东沙区刺槐地方性林业数表填补了空白。
1990年03期 319-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李祥瑞,汪志楷
本研究观察了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i子孢子体外脱囊过程中孢子囊余体的变化,并用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其化学特性。发现在子孢子脱囊的初期,即斯氏体离去和子孢子脱出之前,孢子囊余体已分散到整个孢子囊内,呈颗粒状,运动性强。第1个子孢子脱出后,余体颗粒密集于第2个子孢子周围,活动剧烈。脱囊完成后,余体颗粒向一起集中,在孢子囊钝端形成圆球状体,周围似乎有膜包围,此时巳失去运动性。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囊余体含有多量的多糖、脂肪及蛋白质。同时还发现,孢子囊余体内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
1990年03期 327-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齐群钢,郭月清,韩锦峰
本试验采用水培烟株的方法,研究了新型植物激素——表油菜素内脂(BR)、IAA、GA_3和N、P、K、Ca、Cu、B、Zn、Mn、Fe、C1等10种元素对烤烟(NC89)根系内与烟碱合成有关的某些酶活性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R0.01ppm、GA_3 10~30ppm、IAA5ppm处理的烟株根系内鸟氨酸酶(ODc)、腐胺—N—甲基转移酶(PMT)和N—甲基腐胺氧化酶(MPO)~3种酶活性明显增高,且以BR处理的这3种酶活性最高,而BR0.1ppm、GA_3 50ppm、IAA15ppm处理的根系内这3种酶活性降低。从缺素处理看,缺N、P、K、Fe、Ca、Cu处理均可降低根系内这3种酶活性,而缺C1、Zn、B处理的这3种酶活性增高,缺Mn对这3种酶活性影响不大。从烟草根系内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看,BR0.01~0.05ppm,GA_3 10~30ppm和IAA5ppm处理可提高烟株根系内与烟碱合成有关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5种氨基酸含量,但BR0.1ppm、GA_3 50ppm和IAA15ppm可降低根系内这5种氨基酸含量。缺N、P、K、Cu、Mn、Fe、C1处理均可降低烟草根系内这5种氨基酸含量,但缺B、Ca、Zn处理的根系内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高于对照,其它3种氨基酸含量低于对照。从试验中还观察到,BR0.01~0.05ppm GA_3 10ppm和IAA5ppm处理均可增加根系内和叶片内的烟碱含量,但BR0.1ppm、GA_3 50ppm和IAA15ppm可降低烟株内烟碱含量。从缺素处理看,缺N、P、K、Fe、Cu处理的烟株根系内和叶片内烟碱含量均减少,而缺Cl、Ca、Zn、B处理的根系和叶片内烟碱含量增加,缺Mn对烟株内烟碱含量无明显影响。
1990年03期 332-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马奇祥,张忠山,何家泌,董金琢,曾士迈
1986~1988年在田间以人工接种小区发病的方法研究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混合浸染与小麦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这3种病害在小麦拔节后混生主要导致千粒重下降,其次为穗粒数减少,对成穗率没有明显影响。病害混生时各生育阶段的总病情(各种病害病情指数之和)与产量损失之间的相关性此同期各种病害单独发生时的相关性偏低,但病情与产量损失最密切的生育期都在灌浆期。灌浆中期3种病害病情发展均趋于稳定,此时,它们的损失当量最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用3种病害各自的损失当量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3种病害混合发生引致的总产量损失可视为各种病害单独发生所引致产量损失之和。
1990年03期 340-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司胜利,赵从志
根据历年来在河南各地的调查结果,鉴定出为害农林植物的金龟子72种。本文对其分布、寄主、主要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记述,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990年03期 346-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 韩桂仲,原国辉,郑祥义,高九思,王胜亮,张玉亭
1985—1988年,在河南洛阳对21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多年鉴定抗性表现较稳定的品种有洛阳851、徐州21号、旱7859等16个。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株高、芒长、小穗密度与每穗虫量关系不大,而小麦品种扬花时内外颖开张角度则与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1990年03期 357-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张全国,宋平,谷宇,徐惠民
本文通过定容燃烧装置对单颗粒型煤燃烧过程中粘土粘结剂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探讨了粘土含量对型煤点火能、型煤发热量、灰渣强度以及型煤固硫率的影响规律,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粘土含量对型煤燃烧性能影响的机理。
1990年03期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曹宗亮,祝长清,王淑华,顾汉杰
1986—1988年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棉田小地老虎种群变化及为害规律研究。结果为:越冬代蛾全代总产卵量的52%在杂草上,28.92%在枯根须上,16.62%在土面,而产在棉苗上的卵仅占2.46%。田间卵量分布和幼虫发生量,麦棉套种棉田均大于纯作棉田。初孵幼虫寻找寄主的转移能力,以距寄主10cm 以内距离最高,转移率达60%以上,距寄主80cm以上就转移不到寄主上去。地膜内高温可使1~2龄幼虫死亡率达93%~100%,3~5龄幼虫死亡率仅占20%~30%左右,高龄幼虫耐热力大于低龄幼虫。不同种植方式棉田的受害程度,麦棉套种棉田重于纯作棉田,不盖地膜棉田重于盖地膜棉田,尤其是麦棉套种不盖地膜棉田受害最重,纯作盖膜棉田最轻,邻近油菜棉田受害重于远离油菜棉田。
1990年03期 368-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吴云汉,姚占芳
以1~3年生栎树枝条粉碎和阔叶树木屑为代料,采用试管培养与开放式包制菌块2种栽培方法栽培香菇。经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学效率表明,产量与一般阔叶树木屑无明显差异。
1990年03期 374-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王治全,赵翠花,朱银旺,王燕军
该研究遵循严格的育种程序,历时10年,通过人工授粉杂交,从近万株杂种苗中经过苗期选择及无性系比较测定与选择、选育出两个欧美杨新品种。该品种成活率高,较耐干旱瘠薄,生长期比原推广种沙兰杨长15—30d,主干通直圆满、顶端优势强,分枝角度小、侧枝细而多,生长快,材积超过沙兰杨30%以上,超过最新引进种露伊莎杨10%以上,而且材质优于沙兰杨和露伊莎杨,抗病虫能力较强。适合在我省中、北部平原地区推广栽植。
1990年03期 37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王金荣,李鹏琨
在大豆田内采用25%虎威SL分别加48%拉索EC、48%氟乐灵EC、25%胺草磷EC或50%捕草净WP进行化学除草,其防效均达到90%以上,可基本控制杂草危害。其中使用25%虎威SL分别加25%胺草磷EC或50%捕草净WP,可降低进口农药用量,减少外汇开支。
1990年03期 383-384+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刘庆元,朱燕民,陈志申,范龙柱
经1985—1986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硫代磷酰胺酯的防治效果为89.06%~89.81%;50%C—Ho—Cu500和Bo—10(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在85%以上。20%硫代磷酰胺酯具有内吸传导、杀菌力强、且比对照减少病斑数目达61.77%~64.74%等特点。50%C—Ho—Cu500和Bo—10也是良好的保护剂。
1990年03期 385-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张重义
本研究在豫东平原生态条件下,从小麦的群体结构、光合性状和营养特点等方面,研究了高产小麦群体的生态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群体其根系分布不同,高产群体根量较大,且根干重在开花期达到最大。高产田小麦叶面积系数最大值为7.0左右,随着密度增加,分蘖第1个盛期的出现推迟,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亩产500kg 以上麦田经济产量的光能利用率在0.8%以上。随着密度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a+b)及其a/b值逐渐变小,同一叶位叶片光合强度相应降低。群体生产率随叶面积系数和净同化率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高产群体地上干物质重在1300kg/亩以上,经济系数在0.45左右。高产小麦在返青一拔节期,灌浆初一蜡熟期吸收氮素较多,开花期是吸磷的高峰期,拔节—开花期是吸收钾素的主要时期,开花后,植株不再吸收钾素,且体内钾素含量减少。高产麦田土壤养分供应处于动的平衡状态。在高产小麦栽培管理中,壮苗是基础,控制群体协调发展是核心,提高后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关键。
1990年03期 391-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 介晓磊
在冬小麦越冬至成熟期间。在控制5种土壤水吸力的条件下,对小麦氮、磷、钾养分的积累、运转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吸力(S)与植株中氮、磷、钾各自积累量(A)间分别呈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A=a+b/s)。0.3和0.5bar 两处理的小麦,养分在各器官中贮量高,运转协调,分配合理,灌浆期仍可从土壤中吸收一定的氮、磷,成熟时植株70%左右的氮、磷集中在籽粒。0.3bar处理小麦在灌浆期仍有钾素吸收。在大于0.5bar水吸力处理中,小麦生育受抑制程度加重,养分贮量低,分配关系紊乱;灌浆期无对氮、磷、钾养分的净吸收,反而有较多损失;籽粒中养分全部来自于营养器官的贮存物;>1.0bar处理小麦在成熟期植株养分多存在于营养器官。
1990年03期 402-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 阎志平
本文论述了科技兴农的深远意义及农业高校在科技兴农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作者就农业高校如何为科技兴农服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作为农业决策者的参考和依据。
1990年03期 413-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