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77050

作物科学

  • 外源Zn~(2+)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及部分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王佳;聂兆君;扶海超;郭佳佳;路育茗;秦晓明;刘红恩;赵鹏;

    为了明确外源Zn~(2+)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及部分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选用了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个冬小麦高产品种偃高006和平安8号,设置了4个锌水平(0,15,30,60 mg·L~(-1)),于2017年4月进行水培试验,分别在加Zn~(2+)处理后7和14 d进行样品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加Zn~(2+)显著影响2个品种冬小麦根系生长、氮吸收量,以及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对照相比,2个品种冬小麦在Zn15处理下,根长、根体积、根尖数和分根数均显著增加。Zn15处理下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大,且平安8号>偃高006;在Zn60处理下各指标均显著下降。因此,添加适量Zn~(2+)能促进2个品种冬小麦幼苗根系发育,提高冬小麦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促进2个品种冬小麦氮素吸收。

    2018年03期 v.52;No.207 307-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 PEG模拟水分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幼苗生长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董小云;米超;刘自刚;孙万仓;武军艳;方彦;李学才;赵艳宁;刘海卿;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 6000,PEG6000)溶液模拟水分胁迫,研究4种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评判不同品种的抗旱性强弱。结果表明,PEG对4种白菜型冬油菜的成苗率、主根长、苗高、单株鲜质量、相对活力指数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EG质量分数为5%~15%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胁迫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关系,在质量分数15%~20%时酶活性出现峰值,达显著性水平(P<0.05),随之下降。可溶性糖(SS)含量、可溶性蛋白(SPr)含量、脯氨酸(Proline)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与胁迫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白菜型冬油菜PEG胁迫的半致死质量分数(LC50)为18.2%、半致死相对电导率(EC of LC50)为15.73%。4个品种的抗旱性顺序依次为:陇油6号>陇油7号>天油7号≥天油5号。

    2018年03期 v.52;No.207 313-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6K]
  • 不同短日照处理下红小豆花器官分布及脱落的生理特征

    刘盼;张绍韵;董伟欣;郭丽果;张月辰;尹宝重;

    为明确不同短日照处理对红小豆花器官形成与脱落进程的影响,以及花器官离层部位重要生理指标的响应特征,于2015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农场,以唐山红小豆为供试材料,以自然光生长为对照,设置生长锥肥大期至花序节苞叶及枝梗分化期遮光、小花分化期遮光、雌雄蕊分化期至花器官完成期遮光共3个短日照处理,初花开始调查花的形成与脱落进程,花器官离层部位重要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小花分化期遮光处理可降低花器官脱落比例,比另2个短日照处理平均低6.6%,且有利于中下部节位成花。小花分化期遮光可降低离层脱落酸和赤霉素含量,全生育期分别平均比对照下降8.53%和8.92%;小花分化期遮光处理还可降低离层纤维素酶和多聚半乳糖酶活性,比对照平均下降25.15%和21.88%。小花分化期遮光处理可在花后10 d内显著提高离层果胶质和木质素含量。

    2018年03期 v.52;No.207 322-326+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林业科学

  • 丛枝病对白花泡桐环状RNA表达谱变化的影响

    李冰冰;王哲;曹亚兵;林丹;范国强;

    为了进一步探究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以白花泡桐健康苗及病苗为试验材料,参考白花泡桐基因组序列,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白花泡桐circRNAs在丛枝病发病过程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共鉴定得到1 009个circRNAs,其中差异表达的为50个。对差异circRNAs的host gene进行GO功能分类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其中,GO功能分类结果表明,这些host gene主要涉及叶绿体、蛋白结合、细胞质方面的功能。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他们参与了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Glycine,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

    2018年03期 v.52;No.207 327-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 整地对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动态影响

    于洋洋;廖博一;程飞;林俊平;蔡泉星;刘爱琴;

    为探讨适合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整地方式,选择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不同整地方式(全垦、带垦和穴垦)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3 a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尾巨桉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0.5年后,全垦处理下尾巨桉人工林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且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造林第1年,带垦处理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最优,表现为带垦>穴垦>全垦;造林第1.5~3年,生长状况最好的是穴垦处理下的尾巨桉人工林,表现为穴垦>带垦>全垦。不同整地方式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存在差异,其中穴垦和带垦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数量上均有较大优势。造林第1.5年和第3年,穴垦处理林下植被丰富度指数最高,带垦次之,全垦最差;而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的是带垦,穴垦次之,全垦最差。因此,以生长量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穴垦整地;以林下植被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带垦整地。

    2018年03期 v.52;No.207 335-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园艺科学

  • 低温及光照对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合成的诱导及调控机理

    屈莹;谢久凤;王珂;齐睿;白雪;张开明;

    本文研究了低温和不同光照引起的过剩光能对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以常温常光(25/15℃,200μmol·m~(-2)·s~(-1),CC)为对照,低温低光(16/6℃,100μmol·m~(-2)·s~(-1),LD)处理下植物没有产生过剩光能;而低温常光(16/6℃,200μmol·m~(-2)·s~(-1),LC)和低温高光(16/6℃,500μmol·m~(-2)·s~(-1),LH)处理下Fv/Fm、Fv/Fo、ФPSⅡ、qP和PCR值的明显降低及NPQ值、HDR值、H_2O_2含量和O_2~-·产生速率的明显增加表明,LC和LH处理使四季秋海棠叶片产生了过剩光能,且植株在LH处理下产生的过剩光能更多。同时,过剩光能在LC和LH处理下的产生伴随着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BsPAL、BsCHS、BsF3H和BsANS表达的增强,最终使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含量增加。

    2018年03期 v.52;No.207 342-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畜牧与兽医科学

  • 分子伴侣对A型FMDV结构蛋白VP1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的促进作用

    崔颖磊;刘运超;冯华;刘畅;王彦伟;杨棋;王冬雨;张改平;

    为获得具有活性的A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VP1蛋白,以重组质粒pUC57-MM-VP1为模板,利用PCR扩增得到A型FMDV VP1基因片段,并将该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M-VP1;之后将该质粒转入E.coli BL21(DE3)进行诱导,同时对诱导温度进行了优化。SDSPAGE显示,最佳诱导温度为18℃,VP1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为了提高VP1蛋白可溶性表达,将重组质粒pET-28a-MM-VP1与pTF16共同转入E.coli 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分子伴侣有效提高了A-VP1重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量,诱导最佳条件为18℃、0.1 mmol·L~(-1)IPTG、2 g·L~(-1)阿拉伯糖、诱导时间20 h。Western-Blot结果表明,得到的重组蛋白能够被抗FMDV的阳性血清识别,反应原性良好。

    2018年03期 v.52;No.207 350-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猪细小病毒NS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NS1的构建与表达

    周雍;张驰;王朋涛;韩丽;靳晓慧;魏战勇;

    根据Gen Bank上发表的PPV的基因组序列,设计扩增非结构蛋白NS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克隆NS1基因,经双酶切及与pEGFP-N1载体连接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NS1,将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经过荧光观察和PCR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克隆了猪细小病毒NS1基因的全序列1989 bp,成功构建了NS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293T细胞中转染表达。

    2018年03期 v.52;No.207 356-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 猪源铁蛋白重链亚基纳米粒的制备

    李滨洲;和春昊;吴秋玲;郭珍珍;张留君;杨国宇;王亚宾;陈丽颖;

    根据Gen Bank公布的铁蛋白重链基因序列,设计出1对特异性引物;提取猪心脏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铁蛋白重链亚基基因片段,经测序正确后,再将双酶切的纯化产物与PET32a原核表达载体相连接,构建重组质粒、把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将表达的重组蛋白用Ni~+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的表达产物。将鉴定正确的铁蛋白产物置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表征,以进一步鉴定铁蛋白纳米颗粒是否自组装成功。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出了猪源铁蛋白重链亚基,而透射电镜下观察到了大量直径为10~13 nm的颗粒,说明重组猪源铁蛋白重链纳米粒自组装成功。

    2018年03期 v.52;No.207 36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农业工程

  •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开关磁阻电机定子振动分析

    赵玉成;郑宝周;顿文涛;李富强;袁超;马斌强;

    建立了计及散热筋、电机壳和端盖的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RM)定子的有限元模型,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比较了不计及端盖和计及端盖的定子对应模态振型的固有频率。结果表明,计及端盖的SRM定子的低阶模态固有频率相比不计及端盖时明显升高,端盖对SRM定子振动的固有频率有很大的影响,在电机噪声抑制的分析研究中,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

    2018年03期 v.52;No.207 36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6K]
  • 基于计算机智能算法的纤维素生物质醇解优化

    吴彦国;徐桂转;王晨;

    研究了利用计算机智能算法优化纤维素生物质秸秆醇解制备乙酰丙酸甲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量对乙酰丙酸甲酯产率的影响。在温度170~190℃,反应时间1~5 h,催化剂量0.3~0.7 g的条件下,进行了Box-Behnken试验方案考察,并利用试验数据进行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构建与优化。研究表明,经过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具有更精确的预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进一步对优化的BP神经网络寻优,得到了优化的醇解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4.4 h,催化剂量0.64 g。该条件下的乙酰丙酸甲酯产率达到51.1%,与乙酰丙酸甲酯产率预测值51.0%接近,表明利用智能算法优化纤维素生物质醇解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018年03期 v.52;No.207 37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 一种改进的无线粮情监测系统路由算法

    郑宝周;李富强;吴莉莉;林爱英;袁超;张益维;张梦娇;

    针对无线粮情监测系统特点,基于LEACH协议提出一种改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EBHCR。EBHCR采用集中式簇首产生算法;簇内节点以单跳方式通信,簇首与网关间采用距离阈值判断和选择单跳或多跳通信方式;转发节点路径权值综合考虑了节点剩余能量、最优转发距离等因素。用NS2软件对EBHCR和LEACH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首个死亡节点出现时EBHCR算法比LEACH算法多运行135轮;70%节点死亡时EBHCR算法比LEACH算法多运行262轮,EBHCR有效生存期是LEACH算法的124.9%。EBHCR算法在能耗均衡性、存活节点数和网络有效生存期方面明显优于LEACH算法。

    2018年03期 v.52;No.207 37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不同工艺的烟草提取物对烤后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

    张晓龙;毛春堂;侯战高;陈月舞;周芳芳;

    为提高烤后上部烟叶的经济性状和内在品质,探索采用田间不适用烟叶提取的烟草提取物在烤烟烘烤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云烟87上部2片不适用鲜烟叶为原料,采用6种提取工艺进行烟草提取物的提取,并将其喷洒在云烟87上部3~4片烟叶上进行烘烤,研究其对烤后上部烟叶的经济性状、有机酸、常规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提取物均能提升中上等烟叶比例、降低下等烟比例,以常温单宁沉淀法提取物(T5)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下等烟比例下降了47.69%,中上等烟叶比例提升了26.01%。且6种提取物能够大幅提高多酚类物质含量和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增幅均在24%以上。烤后烟叶感官质量以常温单宁沉淀法效果最佳。

    2018年03期 v.52;No.207 383-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新型生物质烤房对烟叶致香物质及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

    王紫微;张海平;赵晓军;杨昊霖;朱海滨;潘凯;吕凯;

    研究了普通烤房、密集烤房及新型生物质烤房烤后烟叶致香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新型生物质烤房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和碱性致香物质含量均高于普通烤房和密集烤房。其中,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分别提升了26.52%,17.37%,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增加了26.20%,20.58%,Maillard反应产物含量提高了101.45%,7.35%,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增加了190.82%,188.45%,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提高了57.25%,22.61%,叶绿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含量增加了23.19%,15.91%;碱性致香物质总量提升了82.44%,65.73%。与普通烤房和密集烤房相比,新型生物质烤房烤后烟叶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及氮碱比增加,而烟碱和氯含量降低。因此,新型生物质烤房烘烤能有效改善初烤烟叶香气质量。

    2018年03期 v.52;No.207 39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植物保护

  • 减少底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及产量的影响

    柳东阳;晁岳恩;姜军;吴政卿;杨攀;汪庆昌;李文旭;李巍;车军;雷振生;

    以郑麦103、郑麦101、周麦18、矮抗58为试验材料,研究减少底肥用量、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对小麦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底肥水平(习惯施肥量、减肥20%、减肥40%),以及3种农药水平(防治小麦条锈病及白粉病施药2次、减药1次、减药2次),探讨小麦在不同减肥及减药水平对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用量对基本苗无影响,与冬前茎蘖,最大茎蘖、有效茎蘖、产量呈正相关。与习惯用量相比,减肥20%,减产幅度很小,减肥40%,减产幅度较大。防治白粉病及条锈病时不同施药次数对试验品种的病情指数有一定影响,与产量呈正相关。减药1次减产幅度较小,减药2次减产幅度较大。在经济效益方面,结合肥料、农药等成本估算,在减肥20%、减药1次处理下,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在现有肥力水平和推广抗病品种前提下,减少底肥用量20%,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施药减少1次,可以达到较好种植效益。

    2018年03期 v.52;No.207 397-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生命科学

  • Thermotoga petrophila普鲁兰酶基因的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分析

    邢岩;邱爽;聂慧慧;孙利鹏;邱立友;王明道;

    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来源于超嗜热菌Thermotoga petrophila(DSM13995)的普鲁兰酶基因,以从德国菌种保藏中心购买的基因组作为出发材料,克隆出普鲁兰酶基因TP-pul A;通过二步PCR方法构建含有该嗜热普鲁兰酶基因的载体pET21a-TP-pul A;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测定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TP-pul A为Ⅰ型普鲁兰酶,最适pH值为6.4,最适温度是85℃,半衰期为26.28 h,Na~+、K~+、Ca~(2+)、Mg~(2+)对其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Mn~(2+)、Co~(2+)、AL~(3+)、Fe~(3+)、SDS及EDTA对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Km、Vmax、Kcat及Kcat/Km值分别为0.72 g·L-1、0.004 9 mmol·L~(-1)·s~(-1)、154.63 s~(-1)、214.76 L·g~(-1)·s~(-1)。本研究采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比传统的筛菌方法简单方便耗时短,且获得的嗜热普鲁兰酶的热稳定性好、催化效率高、对普鲁兰糖有较强的底物亲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8年03期 v.52;No.207 404-41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 表面活性剂降低烟碱对纤维素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王风芹;苏增平;付晨青;谢慧;毛国涛;任天宝;杨森;宋安东;

    为获得高效的烟秆酶解方法,缓解烟碱对于木质纤维素酶解体系的抑制作用,研究了烟碱对木质纤维素酶系中关键酶—纤维素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添加表面活性剂进一步分析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及酶解的效果。结果表明,0.1%底物质量分数的烟碱即会对纤维素酶活性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烟碱质量分数的提高,抑制效果显著增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EG 6000、Tween 80和生物表面活性剂BSA、鼠李糖脂均能够不同程度降低烟碱对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Tween 80和BSA对烟秆酶解效果提升最显著,当添加量分别为0.03 g·g~(-1)底物和0.001 g·g~(-1)底物时,总糖质量浓度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3.70%和10.34%,半纤维素转化率比对照分别提高了50.94%和40.04%,纤维素转化率没有明显变化。

    2018年03期 v.52;No.207 412-417+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 烟叶中纤维素高效降解菌的筛选与作用效果研究

    杨宗灿;冯颖杰;李龙飞;张耀广;李家美;刘超;

    为有效降解烟叶中的纤维素,改善烟叶的整体品质,从不同产地原烟表面初步分离出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通过测定菌株所产纤维素酶活性,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并进行16 S rDNA测序,结合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菌株在烟叶中的发酵条件,考察烟叶中纤维素降解效果。结果表明:1)在分离得到的18株菌株中,XC-19-1产纤维素酶活性最高(6.6 U·mL~(-1));2)16 S rDNA测序以及生理生化试验推断,XC-19-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将培养后的XC-19-1菌液按照3%的烟叶质量比例施加于抽梗后的烟叶表面,在温度为37℃、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作用60 h后,烟叶中的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0.6%,总糖以及还原糖含量均有明显提高,有效提升烟叶整体质量。

    2018年03期 v.52;No.207 418-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食品科学

  • 离子强度对11S大豆球蛋白和鸡肌球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凝胶特性的影响

    张秋会;李苗云;柳艳霞;高晓平;崔文明;孙灵霞;张建威;赵改名;

    研究了离子强度对11S大豆球蛋白和鸡肌球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其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对蛋白质二级结构和凝胶特性有显著影响,而且二级结构和凝胶特性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离子强度0.6~0.8 mol·L~(-1)时,凝胶保水性显著高于其他水平;离子强度0.4~0.8 mol·L~(-1)时,凝胶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水平;离子强度高于0.8 mol·L~(-1)时,凝胶微观结构变得致密;随离子强度的升高,α-螺旋结构显著降低,β-折叠结构显著升高。

    2018年03期 v.52;No.207 424-429+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

  • 洛阳市嵩县九龙瀑优势种种间空间相关性及密度制约效应

    曹若凡;王雪颖;樊鹏振;叶永忠;

    使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洛阳市九龙瀑1 hm2样地内的优势种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serrata)、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和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种内和种间空间相关性以及密度制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排除生境异质性后发现,其他物种对锐齿槲栎的影响并不显著,对短柄枹栎和连翘以负相关为主,但3者对其他物种均有显著的负相关。而其小树受到大树种内的正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树的存活率,缓解了锐齿槲栎、短柄枹栎和连翘的更新困难。此外,锐齿槲栎和短柄枹栎受到一定程度的负密度制约效应影响。综上所述,适宜的生境和种内、种间存在的正的空间相关性共同作用保证了锐齿槲栎、短柄枹栎和连翘在本地的优势地位。

    2018年03期 v.52;No.207 430-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 宁德市耕地土壤交换性钙镁数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曹榕彬;

    利用宁德市各地测土配方施肥项目4 416个取土化验结果,分析了宁德耕地土壤交换性钙镁数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德耕地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总体均属中等偏低水平,钙镁比总体属适宜偏高水平;交换性钙、镁含量和钙镁比分别为中等变异、强变异、强变异;富钙、富镁、钙镁比适宜的耕地分别占4.49%、8.58%、63.04%;钙镁比适宜的耕地中缺钙、缺镁比重仍分别高达63.52%、57.37%。采用序贯高斯模拟绘制的宁德耕地土壤钙、镁含量和钙镁比空间分布图,较克里格插值,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除土壤类型分组的交换性镁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影响因素分组的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差异均极显著(或显著);耕地利用类型、地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组钙镁比差异极显著。

    2018年03期 v.52;No.207 437-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0K]
  • 天津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与驱动研究

    王丽君;张磊;高旭;陈晓琴;李茜;王君一;

    运用"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概念,借助响应模型,对1995—2015年天津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其响应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天津市城镇化综合水平从0.246上升到0.736,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稳定上升的"U型"变化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定律。2)天津市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逐渐由不安全响应的"胁迫"态势趋向安全响应的"促进"态势。其中,生态环境压力和状态也遵循着由不安全响应的"胁迫"态势趋向安全响应的"促进"态势特征,而生态环境抗逆对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具有安全响应的特征。3)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环境规制强度和资源利用水平。

    2018年03期 v.52;No.207 445-450+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 基于BIB-LCJ和SD法的郑州园博园城市展园景观研究

    王艳想;张琳;李帅;苏金乐;

    以郑州园博园北方城市展园为研究对象,通过VR技术,运用BIB-LCJ法与SD法相结合,对30个北方城市展园进行景观质量美景度评价研究,得出景观质量的排序,对排名前5的城市展园,运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形象因子、感知因子和认知因子是影响景观效果的3个主要因子,其中形象因子贡献率最大。可见提高城市展园景观质量的关键是景观外在的设计,如植物、园林小品及色彩丰富度等,因此在城市展园的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地域文化,也要重视景观元素的搭配及整体的外在形象。

    2018年03期 v.52;No.207 45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济源某铅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朱秀红;吴晓娜;茹广欣;张发文;范永明;刘国强;

    以济源市某铅厂周边600 m内农田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3种重金属Pb(铅)、Cr(铬)、Zn(锌)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解析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该区域农田土壤3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Pb>Cr>Zn,其中Pb含量超出国家土壤标准值和河南省土壤背景值,部分样点土壤中的Cr、Zn含量高于河南省土壤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Pb污染指数平均值达到1.73,污染严重。污染来源分析表明,铅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Pb、Cr的来源可能受厂区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道路交通的影响。

    2018年03期 v.52;No.207 459-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经济与管理科学

  • 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与分析

    陈振;郑锐;李佩华;黄松;

    基于河南省2015年18地市农业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冗余程度分析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现有水平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河南省18地市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形势并进行后续经营安排,进而提升河南省整体科技竞争力。结果表明,河南省18地市间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差距较大,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力总体不高,要素投入存在不同程度冗余。综合分析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优化农业科技投入要素配置、促进规模经营及建立差异化策略等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

    2018年03期 v.52;No.207 464-469+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障碍因素研究

    董勇;张永超;刘宁;魏玮;

    以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选取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转化能力3个准则层指标和11个指标层指标构建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12—2015年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找出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创新投入性指标差异明显,各地市区域创新投入能力不平衡;创新转化能力不强,这是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2018年03期 v.52;No.207 470-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化肥国际价格波动对粮油作物生产的影响

    姜海滨;应瑞瑶;

    以价格弹性理论为基础,基于近20年的跨国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以国际化肥价格为代表的要素价格波动风险对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籽、大豆、花生6种农作物单位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投入要素国际价格波动风险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几乎所有被考察的农作物其单位产量、种植面积都受到国际化肥价格波动风险的负向影响,且影响显著。因此,有效控制国际化肥价格波动风险,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及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2018年03期 v.52;No.207 478-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