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77050

综述

  • 机器学习改进卷积神经网络在作物病害识别中的研究进展

    汪强;李美琳;马新明;乔红波;郭伟;时雷;熊淑萍;樊泽华;郑光;

    综述了从机器学习到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的作物病害识别融合改进方法,系统梳理了机器学习与CNN作物病害识别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训练、网络架构选择、特征提取与融合、模型验证等6个应用流程,分析了两者性能差异的核心原因,归纳了二者共同面临的数据需求高、计算资源高和泛化能力不足的技术难点,对应总结了机器学习改进卷积神经网络作物病害识别关键技术的策略。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5年05期 v.59;No.251 767-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扩展蛋白EXPA和EXPB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中的研究进展

    张丽娟;左传顺;高可晓;闫鹏涛;杨浩;

    通过分析扩展蛋白家族α-Expansin(EXPA)和β-Expansin(EXPB)的结构、蠕变特性,对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探讨了EXPA与EXPB在种子萌发、籽粒发育、花粉管生长及胁迫响应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最新成果,展望了扩展蛋白在作物抗逆性改良与产量提升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其在作物改良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05期 v.59;No.251 776-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植物基因组中短散在核元件(SINE)研究进展

    孟海军;李静;周然然;胡青霞;

    介绍了构成植物基因组中短散在核元件(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 SINE)的3个基本结构的特点和作用,总结并比较了植物SINE的鉴定方法、家族划分和基因组的注释方法,阐明了植物SINE在物种间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以及植物SINE与基因的关联关系,解析了植物SINE家族相对年龄和转座活性的估计方法和原理、植物SINE新家族的形成模式、对植物基因进化和表达的影响。最后展望了SINE研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2025年05期 v.59;No.251 785-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 玉米自交系ldhs1叶片早衰特性分析及QTL定位

    马苗苗;张琪凡;郑斌瑞;张亚州;张利华;李星星;刘宗华;宋允允;李浩川;

    【目的】揭示玉米叶片衰老的特征特性及遗传基础,为优良种质资源的创制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利用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进行资源创制的DH系中获得了一个叶片早衰的自交系,命名为ldhs1,对其展开表型的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组织学及细胞学的分析,利用正向遗传学和混合分组测序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 BSA-seq)定位玉米叶片早衰相关基因。【结果】与正常持绿自交系L521相比,ldhs1在授粉后第10天开始出现自上而下的早衰,于叶缘出现黄化现象,并逐渐扩散至整个叶片,导致全叶变黄,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这2种关键的抗氧化酶活性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丙二醛(MDA)出现过度积累,导致叶绿体发育不良,光合作用下降。通过构建杂交群体结合BSA-seq技术将玉米叶片早衰基因LDHS1定位于1号染色体的分子标记indel-12与indel-13之间,区间大小为1.06 Mb。【结论】创制的新型玉米自交系叶片自上而下早衰,通过对其ldhs1的特性分析和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定位,可以作为叶早衰分子机制研究的互补验证和补充。

    2025年05期 v.59;No.251 796-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不同时期遮光对黄河流域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贾文华;都高强;刘伟;马宗斌;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棉区不同时期遮光对棉花生育和产量的效应。【方法】2020—2021年在中牟县黄河滩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棉花初花期、盛铃期、初絮期和初花期+盛铃期+初絮期(3个时期)进行遮光处理,以不遮光为对照(CK)。遮光度为78%,单次遮光15 d。研究了不同时期遮光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不同时期遮光均显著降低了花铃期叶片SPAD值。其中,3个时期遮光对叶片SPAD值影响最大,初花期和盛铃期遮光居中,初絮期遮光较小;不同时期遮光的棉株总干物质和蕾铃干物质质量均显著降低,但对叶片干物质质量影响较小。其中,3个时期和盛铃期遮光影响较大,初花期和初絮期遮光影响较小;初花期和3个时期遮光处理的“四桃”均减少,盛铃期遮光的优质铃减少37.48%。初花期和3个时期遮光的6~10果枝成铃所占比例增加,盛铃期和初絮期遮光表现相反。但不同时期遮光对棉株不同果节成铃所占比例影响不显著;不同时期遮光处理的总成铃数减少12.09%~35.71%,单铃质量降低4.86%~23.59%,初花期、盛铃期、初絮期和3个时期遮光的皮棉产量比CK分别降低30.86%、34.44%、18.77%和51.57%,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不同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K、初絮期遮光、初花期遮光、盛铃期遮光和3个时期遮光。遮光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棉花叶片SPAD值、总干物质和蕾铃干物质质量下降,优质铃减少,单铃质量下降。

    2025年05期 v.59;No.251 805-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 不同植物源育苗基质与功能微生物菌剂配施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云菲;许跃奇;王明鑫;陈旭初;王晓强;马世原;柳洋;王旭峰;陈雷;张明哲;郭桥燕;李俊营;

    【目的】探究不同植物源育苗基质与功能微生物菌剂配施对烟苗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能够部分替代传统育苗基质的新型育苗基质。【方法】以‘中烟100’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CK:商品基质(60%草炭+25%珍珠岩+15%蛭石)、T1:植物源育苗基质Ⅰ(10%碳化花生壳+50%草炭+25%珍珠岩+15%蛭石)、T2:植物源育苗基质Ⅱ(10%碳化稻壳+50%草炭+25%珍珠岩+15%蛭石)、T3:植物源育苗基质Ⅰ配施功能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T4:植物源基质Ⅱ配施功能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5个处理,系统分析不同植物源基质及其与功能微生物菌剂配施对烤烟苗期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根系形态特征以及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不同植物源基质及其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的出苗率较对照显著提高,还苗时间缩短;T3处理的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面积、根系活力增加比例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9倍、52.96%、1.08倍、87.50%、69.51%、31.31%【结论】2种植物源育苗基质配施微生物菌剂为根系生长创造了有利的微生态环境,烟苗长势较好,有效促进了烟苗光合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地上部叶片和地下部根系的物质积累。综合而言,以植物源育苗基质Ⅰ配施微生物菌剂促进效果最佳。

    2025年05期 v.59;No.251 814-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烤烟育苗和移栽方式对鲜烟叶和烤后烟叶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颢杰;郑潜;苗圃;李倩;蒋士君;孟颢光;常栋;崔江宽;

    【目的】探究育苗和移栽方式组合处理对鲜烟叶和烤后烟叶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中烟100’为供试品种,对生态深栽、膜下小苗移栽2种移栽方式和湿润育苗、浅水育苗、干湿交替育苗、无纺布育苗和漂浮育苗5种育苗方式,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处理。系统分析育苗和移栽方式的组合处理,明确不同处理对鲜烟叶和烤后烟叶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对于鲜烟叶,移栽方式和育苗方式对多数指标存在交互作用。无纺布育苗和浅水育苗处理的β-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和单叶质量较高,生态深栽比膜下小苗处理增加了叶片单叶质量,生态深栽浅水育苗组合处理的鲜烟叶叶绿素a、叶绿素b、叶表面积、比叶质量、总糖、淀粉、还原糖和烟碱等指标数值较高,比膜下小苗漂浮育苗组合处理分别提升56.80%、39.74%、16.53%、11.03%、8.03%、8.19%、13.12%和3.98%。对于烤后烟叶,生态深栽浅水育苗和生态深栽无纺布育苗的处理可以提升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和钾含量,其中生态深栽无纺布育苗处理较膜下小苗漂浮育苗的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0.34%、32.63%、1.19%、2.51%和16.38%。对烤后烟叶理化成分使用主成分分析降维,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13%。其中,糖氮比、氮碱比、还原糖、总糖、糖碱比和烟碱对主成分影响较大,生态深栽浅水育苗和生态深栽无纺布育苗有更高的主成分得分值。【结论】综合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不同育苗和移栽方式的组合处理均对鲜烟叶和烤后烟叶理化成分产生影响,其中,生态深栽浅水育苗和生态深栽无纺布育苗组合处理显著提高了鲜烟叶和烤后烟叶的理化指标,改善了烤烟品质。

    2025年05期 v.59;No.251 826-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非结构蛋白1α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张铭芳;任佳慧;张亚慈;位雪丹;申艾娟;张昂克;段红;

    【目的】制备非结构蛋白1α(non-structural protein 1α, NSP1α)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NSP1α蛋白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并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防控靶点的选择提供新思路。【方法】以pCAGGS-NSP1α-HA质粒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NSP1α基因,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PRRSV SD16毒株NSP1α基因和其他PRRSV毒株NSP1α基因序列同源性、蛋白的理化性质、氨基酸亲-疏水性、跨膜结构域、信号肽序列、磷酸化位点、二级和三级结构。通过EcoR I和Xho I酶切位点将NSP1α克隆至pET-28a-His原核表达载体。测序正确的pET-28a-NSP1α-His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表达感受态细胞,将诱导表达、纯化复性后的NSP1α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鉴定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反应原性,通过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分析NSP1α蛋白亚细胞分布。【结果】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D16毒株NSP1α蛋白有501个氨基酸,为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其序列与HLJ毒株序列同源性最高,与I型PRRSV序列同源性最低;NSP1α蛋白无信号肽序列,无跨膜结构域,存在13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包含α-螺旋、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将获得的高纯度并且有活性的NSP1α蛋白进行小鼠免疫,检测其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64 000。Western blot和IFA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PRRSV NSP1α蛋白。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NSP1α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内。【结论】成功表达、纯化了PRRSV NSP1α蛋白并制备了鼠源多克隆抗体,该多克隆抗体与PRRSV NSP1α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和特异性。

    2025年05期 v.59;No.251 838-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猪链球菌2型和9型双重Basic-RPA检测方法的构建与应用

    张慧辉;王可心;李艳伟;魏小兵;王磊;胡建和;丁轲;刘明成;夏小静;

    【目的】通过构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2型(SS2)和9型(SS9)双重快速检测方法,为监测SS的流行和传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别以SS2特有荚膜多糖糖编码基因(capsular polysaccharide 2J gene, cps2J)和SS9特有荚膜多糖糖编码基因(capsular polysaccharide 9H gene, cps9H)为靶标设计引物和探针,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基础型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Basic-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Basic-RPA)快速检测技术,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构建的SS2/9双重Basic-RPA检测方法引物为CPS2J212和CPS9H304,引物体积V(CPS2J212/μL)∶V(CPS9H304/μL)为2.4∶1.8,反应温度为39℃,反应时间为20 min。特异性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其他常见病原体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灵敏度结果显示,该方法针对SS2/9检测限达到1×10~(-3) mg·L~(-1),优于常规PCR的1×10~(-2) mg·L~(-1)。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有良好的稳定性。用该方法对41例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其检出率为24.4%,与单重Basic-RPA方法检测结果一致,高于细菌分离方法的检出率12.2%,以及常规PCR方法的检出率19.5%。【结论】构建的SS2/9的双重Basic-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可应用于SS快速诊断和血清分型。

    2025年05期 v.59;No.251 849-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醋糟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益生特性研究

    聂阿真;倪子富;冯先阳;蔡萌萌;王欢;孙忠科;李成伟;

    【目的】从醋糟中筛选具有耐酸和耐胆盐特性,并能够抑制致病菌生长并具备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菌株,为益生菌资源的开发及其在食品、饲料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从醋糟中分离乳酸菌菌株,根据耐酸(pH值2.5)和耐胆盐(质量分数0.3%)特性,初步筛选后进行16S rRNA基因鉴定。评估菌株的抑菌活性并分析抑菌成分,测定其自聚集和共聚集能力。通过抗生素敏感性、溶血性和生物胺产生试验评估菌株安全性。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ABTS)、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法测定筛选菌株的抗氧化能力。【结果】从醋糟中分离得到36株具有溶钙圈的菌株,其中,19株为革兰氏阳性菌,经过耐酸和耐胆盐筛选,N3、N9和N16菌株表现出较强耐受性。经分子生物学鉴定,N3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N9为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N16为内氏液体乳杆菌(Liquorilactobacillus nagelii)。对这3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评价发现,N16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氯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均表现出耐药性,并能够利用精氨酸产生生物胺,对宿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N3、N9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效果,经验证起抑菌作用的主要为发酵液中的有机酸。此外,N3、N9菌株还表现出优异的自聚集、共聚集能力和疏水性,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利福平、四环素均敏感或中度敏感,没有溶血性,不产生对宿主有害的生物胺。在抗氧化能力方面,N3和N9菌株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结论】N3和N9菌株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安全性及抗氧化能力,作为益生菌在动物饲料添加剂和人类膳食补充剂等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2025年05期 v.59;No.251 859-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生态环境

  • 河南省园林植物粉虱新记录种

    刘佳磊;赵泽坤;谢思虎;李宇斌;张昊明;白润娥;闫凤鸣;

    【目的】对河南省园林植物粉虱新记录种进行鉴定,描述其形态特征,为河南省粉虱的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粉虱标本,以4龄若虫(分类上称为伪蛹)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拍摄,记录其在寄主植物上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同时制作粉虱玻片,观察记录缘齿、气门、尾沟、皿状孔、盖片、舌状突、瘤突、孔、刚毛等鉴定特征,对粉虱伪蛹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鉴定其属名、种名。【结果】鉴定出河南省园林植物粉虱科新记录4属10种,即刺粉虱属Aleurocanthus 1种:樟刺粉虱A. cinnamomi Takahashi;棒粉虱属Aleuroclava 5种:山枇花棒粉虱A. gordoniae(Takahashi)、茉莉棒粉虱A. jasmini(Takahashi)、高山粉虱A. montanus(Takahashi)、杜鹃棒粉虱A. rhododendri(Takahashi)、天目山棒粉虱A. tianmuensis Wang&Dubey;三叶粉虱属Aleurolobus 2种:马氏粉虱A. marlatti(Quaintance)、桂花三叶粉虱A. osmanthi Young;裸粉虱属Dialeurodes 2种:绿粉虱D. citricola Young、上海裸粉虱D. ouchii(Takahashi)。编制了河南省已经记录(包括本研究记载)的园林植物9属19种粉虱昆虫分属分种检索表。【结论】描述了河南省粉虱科10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分布、寄主等,为粉虱类害虫的识别与鉴定,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5期 v.59;No.251 872-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 园林废弃物中木质素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菌剂开发

    刘培蕾;孙燕;张继冉;徐淑霞;张世敏;马琳静;田甜甜;

    【目的】为解决园林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木质素降解困难的问题,从不同的园林废弃物堆肥中分离筛选木质素高效降解菌,并开发高效的木质素降解菌剂。【方法】利用梯度稀释法,以碱木质素为唯一碳源,从园林废弃物堆肥中筛选木质素降解菌,并利用苯胺蓝培养基筛选木质素高效降解菌;将高效降解菌株构建为3种微生物菌剂(细菌菌剂M01、真菌菌剂M02、细菌和真菌菌剂M03),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单菌株和3种菌剂的酶活力,验证菌剂产酶能力,并通过固态发酵试验验证3种菌剂的木质素降解效果。【结果】从园林废弃物堆肥中共筛选出了13株木质素高效降解菌,其中,6株为细菌,7株为真菌。利用以上菌株构建的3种菌剂产酶能力均强于单菌株,且菌剂M03的产酶能力最强,其产生的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力分别达到1 495.4、8 548.8和6 092.6 U·L~(-1)。经固态发酵试验验证,与对照组及菌剂M01和M02处理组相比,菌剂M03处理组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木质素的降解效果好,物料质量损失率达56.25%,木质素降解率达52.95%。【结论】菌剂M03是一种高效木质素降解菌剂,能够产生大量木质素降解酶,有效提高木质素降解效果。

    2025年05期 v.59;No.251 883-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 基于改进Yolov8的玉米籽粒破碎率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

    李志杰;胡经营;张静;朱晨辉;李世龙;刘冰杰;张红梅;

    【目的】为了实时了解玉米籽粒收获机作业过程中籽粒破损情况,设计一种玉米籽粒破碎率实时检测装置。【方法】设计一种固定于玉米籽粒收获机粮箱内的籽粒取样装置,能够实现籽粒单层化分布,满足工业相机拍摄要求。为了更好地检测玉米小尺寸破损籽粒,在Yolov8n的基础上添加小目标检测层进行玉米籽粒数据集训练及验证。【结果】模型验证试验数据表明,Yolov8n_Small在MAP~b50-95、MAP~m50-95上的平均准确率为94.7%、87.6%,模型计算量为26.3GFlOPs,推理一张图片的平均时间为31 ms。台架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玉米籽粒破碎率实时检测装置检测的破碎率均值分别为3.68%、3.54%,标准差分别为0.81%、0.79%;人工计算的破碎率均值分别为3.94%、4.12%,标准差分别为0.82%、0.74%,破碎率检测装置与人工计算破碎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8%、0.58%,标准差值相近。【结论】基于改进Yolov8的玉米籽粒破碎率实时检测装置能够为玉米籽粒收获机田间作业提供数据参考。

    2025年05期 v.59;No.251 893-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3K]
  • 基于改进DCGAN的小样本玉米病害图像扩充方法

    李艳玲;张博翔;董萍;赵雨洋;FERNANDO Bacao;司海平;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改进DCGAN(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DCGAN)的图像扩充方法 WSAR-DCGAN(wasserstein and self-attention residual networks dcgan,WSAR-DCGAN),为玉米叶片病害图像的增强与识别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将DCGAN原模型中的损失函数进行替换,并将自注意力机制模块融入原有的DCGAN模型中,提高模型对病害斑块特征的学习能力。其次,改进残差结构,并把改进后的残差网络应用到生成器与判别器中,增加网络深度,提取图像更深层次的特征以提高生成图像的真实性。【结果】WSARDCGAN扩充方法相较于DCGAN、DCGAN+和WGAN算法,生成病害图像的F_(ID)值分别降低了167.86、143.63和55.4,Gan-train与Gan-test的值相较于DCGAN提升了22.02%和23.82%。另外,使用WSAR-DCGAN扩充方法得到的图像数据集进行玉米叶片病害识别,在AlexNet、VGGNet和ResNet识别网络上的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了6.9%、7.14%和3.44%。【结论】该方法能够解决原始DCGAN训练过程不稳定、生成病害图像真实性多样性差等问题。

    2025年05期 v.59;No.251 904-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超低混酸催化葡萄糖制5-羟甲基糠醛工艺研究

    梁轩宇;郝金波;赵浩然;贾宇;陈炳霖;贺超;刘亮;徐桂转;陶红歌;

    【目的】探究超低质量浓度硫酸和氯化铝组成的混合酸催化葡萄糖制备平台分子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 HMF)的最优工艺条件,以及Lewis(L)酸和Br?nsted(B)酸的比例对于葡萄糖转化HMF选择性的影响。【方法】选用超低质量浓度硫酸和氯化铝作为催化剂,催化葡萄糖制备HMF。【结果】葡萄糖制备HMF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190℃、L/B酸的摩尔分数1/2、加热时间50 min和底物质量浓度20 g·L~(-1),此时HMF最大产率可达49.6%。【结论】该工艺具有催化剂质量浓度低、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对设备基本无腐蚀等优点,为利用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的葡萄糖制取HMF提供了研究基础。

    2025年05期 v.59;No.251 913-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农业经济与管理

  • 数字乡村建设对产业振兴的效应

    侯建;赵炳旭;闫杨;HALYNSKA Anhelina;张朝阳;

    【目的】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产业振兴的效应,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和乡村产业振兴指标体系,从农业结构合理化视角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结果】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门槛效应分析表明,农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水平较低时,数字乡村对乡村产业振兴影响并不显著,随着地区农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提高并超过临界值时,会激发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效应,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呈现“U”型关系。空间效应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在助力本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也具有促进作用。【结论】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加大数字技术投入,建立跨地区数字乡村协同平台,增强数字市场空间溢出效应,制定差异化、动态化数字乡村发展政策,确保数字投入与地区农业结构精准匹配。

    2025年05期 v.59;No.251 92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非线性影响

    张君慧;孙佳凝;杨贞;

    【目的】探究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非线性关系。【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库2016—2020年数据,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数字金融的门槛效应。【结果】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呈先提升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且影响强度具有个体异质性,对于新生代和低劳动技能农户,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倒U型关系更显著,曲线较为陡峭。截至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关系处于倒U型曲线拐点的左侧,农村产业融合有助于提升农户家庭经济韧性。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非线性门槛效应,当数字金融达到一定门槛条件后,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具有正向影响。【结论】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合作社、企业等产业融合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小农户能够充分享受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同时,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字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协同机制。

    2025年05期 v.59;No.251 935-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双碳”目标下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毕文泰;梁远;陈素云;杨鑫;乔蓓蕾;张颖;

    【目的】探究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变化差异的驱动因素,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1—2022年中国A股农业上市企业数据作为样本,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2001—2022年,中国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协调度在时序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演进特征,整体由中度失调进入勉强协调阶段,多数省份仍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行业间协调度水平参差不齐,分化趋势明显,呈现畜牧业>渔业>农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林业的特征。3)地区间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整体上表现出沿海省份优于西部省份的梯度发展格局。4)资产负债率、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和高管薪酬均能显著提升耦合协调度。【结论】1)根据农业行业特征和数字化转型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扩大数字化赋能效应。2)农业企业应充分发挥区域禀赋优势,采取因地制宜策略促进省域协调发展。3)畅通数字技术的实现路径,实现农业企业数绿协同与业务深耕。

    2025年05期 v.59;No.251 946-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