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23479

  • 日本落叶松林冠对大气降水的调节作用

    李树人,赵勇,齐宗俭,赵兴,聂宏善

    研究了日本落叶松林对大气降水的再分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的饱和截留量为5mm。影响林冠截留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林冠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截留百分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林冠截留中与降水强度成反比。日本落叶松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为24.4%;最大值出现在5,6及11月份,为28%~37%;树干茎流在森林降水中的比重较小,为1.2%;通过雨量是林内降水的主要来源,它约占林内降水量的74.4%。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猕猴桃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朱道圩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从6个方面对世界猕猴桃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作了详尽阐述,并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在猕猴桃遗传育种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对今后的育种工作,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鼻(肺)功能检测前处理器的设计

    肖建军,胡建东,汤文学,张胜军,朱国琴,张倩华

    鼻(肺)功能检测前处理器由微差压传感器,放大电路,采样保持器,A/D转换器等构成,该仪器采用节流装置检测呼吸流量,既能检测鼻功能又能检测肺功能。适用于单片机构成的应用系统和微机检测系统。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花生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发芽率和蛋白质的变化

    范国强,秦文静,刘玉礼

    利用双向SDS-PAGE分析了粤油79和油73花生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发芽率和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老化8d后,种胚内出现了一种蛋白质或多肽(pI6.2,MW10KD),并且该蛋白质或多肽随种子老化程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增加,而对照不存在这种物质,表明随着种子活力的丧失,蛋白质的含量增加。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圆锥动静压轴承有限元直接解法

    何予鹏

    对具有深浅腔的毛细管节流圆锥动静压混合轴承进行有限元分析。在用有限元法求解雷诺方程时,对流量连续方程进行了归并,并把计算结果与传统迭代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而证明了此方法具有准确省时等优点。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农桐间作系统对小麦生态条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蒋建平,刘廷志,张秀荣,马浩,朱建军, 贺树民,苏富江

    分析了农桐间作条件下,距树行不同距离光合有效辐射等7个生态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间作,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随距离减小而减小,土壤水分和有效磷随距离减小而增大,距离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氨无显著影响。通径分析证明,对小麦千粒重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光合有效辐射条件的变化。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郁金香切花衰老过程中内源乙烯和SOD的变化

    杨秋生,籍越,何松林,宋鸿雁,刘进社

    对室温和低温条件下郁金香切花内源乙烯释放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切花衰老过程中,内源乙烯释放量的变化与跃变型果实的完熟过程相类似,低温(4℃)延缓切花衰老的原因是由于钝化了乙烯结合位点,降低了切花对乙烯的敏感程度。在切花贮藏初期,SOD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贮藏中期,SOD活性表现为波动性;贮藏后期,随着切花衰老的加深,SOD活性急剧下降。SOD高峰与乙烯高峰往往同步出现或早于乙烯高峰的出现,SOD活性降低和内源乙烯释放量的增加是引起切花出现衰老症状的原因之一。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研究Ⅱ玉米自交系优势类群的划分和优势模式初探

    陈彦惠,刘新芝,彭泽斌,张传贞,高素玲,陈秋元

    以1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余组成10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初步研究了玉米自交系杂优类群的划分和利用模式的构建。根据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测定结果,比较分析了被测自交系之间的遗传差异,将其划分为唐四、旅、Lan、Reid、RL5大优势类群。不同类群间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类群间可能组成的杂优利用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说明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和国内外系间的混合利用模式均可利用。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詹克慧,王福亭,崔党群,范濂,孙建英

    组配了8个小麦亲本的双列杂交,对面粉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8个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均表现为显著或不显著的负向优势,优势的变异范围较大,杂种F_1与亲本的关系密切,且倾低亲。8个性状中只有3个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和弱化度存在上位性;吸水率为无显性,面粉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为部分显性,沉淀值为完全显性,评价值为超显性,品质性状的高值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毛白杨优良无性系生长性状的研究

    李淑玲,侯建治,茹光欣

    经过9a的比较试验,从371个毛的杨无性系中选出5个优良无性系。对5个无性系生长性状、生物量、叶的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选无性系7a生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比对照分别提高25%~37%,108.7%~141.3%,432%~578%,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叶的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比对照分别提高119.8%~507.2%,20.8%~67.0%,219.8%~537.6%;中选系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pH8~8.5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仍表现出早期速生的特性,说明入选无性系均有较高生产力和早期速生特性,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狭胸天牛幼虫触角主感器及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尹新明,蒋书楠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狭胸天牛(Philusantennatus(Gyllenhal))幼虫触角主感器及其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感受器的形态、种类和分布,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触角主感器肾形或唇形,长约98μm,宽约24.5μm。下颚须顶端感受器20个~25个,下唇须顶端约15个感受器;根据不同形态,大致分为3种类型:栓锥形、锥柱形和腔锥形。栓锥形和锥柱形感受器分别着生于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表面,腔锥形感受器着生于它们的端节侧面。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泡桐丛枝病诱导抗性机制的研究

    任国兰,刘廷志,时向阳,田光合,张松山,魏立栋,董西良

    测定了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后泡桐苗木及5a生幼树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醚解氨酶(PAL)总活性。结果表明,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的泡桐苗木和5a生幼树3种酶总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泡桐幼树丛枝病发病率诱导处理后3种酶活性的变化与泡桐幼树的抗病能力有相关性,根接诱导后的3种酶总活性最高,幼树发病率和感病指数都为零;皮接诱导后3种酶活性次之,幼树发病率为4.7%,感病指数为1.47;对照的3种酶活性最低,幼树发病率达59.2%,感病指数为33.54。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不同烘烤条件下烟叶失水规律的研究

    赵铭钦,宫长荣,汪耀富,赵会杰,林学悟

    1993~1994年研究了不同烘烤条件下烟叶的失水规律及烤后烟叶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失水速度均呈现变黄期小、定色期大、干筋期又小的规律性,而且自由水的散失快于结合水。在不同变黄和定色条件下烟叶的失水特性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影响叶内物质的转化和烟叶形态的变化。其中以低温慢烤烟叶的失水过程与叶内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最为协调,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最好。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拌种威防治小麦主要病虫害研究初报

    陈志申,杨志敏,原国辉,张勇力,傅贵成,宋强,殷花娥

    研究了拌种威对麦田3种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及小麦3种主要病害(纹枯病、白粉病、秆黑粉病)的保苗防病效果。结果表明,用拌种威处理种子后,小麦出苗整齐,叶色浓绿,出苗率比空白对照提高3.0%~5.5%;对麦田3种地下害虫的冬前保苗率和次春防治效果分别比辛硫磷提高4.2%和26.2%;对3种小麦病害的防治效果与单用三唑酮一致,无显著差异。大面积示范效果与室内、田间试验结果吻合。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丙硫咪唑缓释注射液对小鼠旋毛虫病的效果

    宁长申,王涛,许兆孟,李德学,杨金秋,李晓峰,吕淑云

    试验采用120只小鼠,每只感染116条脱囊幼虫。用于治疗的96只11、鼠分为4×4组,分别按旋毛虫的4个不同发育阶段分别1次肌肉注射30,50,75和100mg·kg ̄(-1)丙硫咪唑缓释注射剂,结果肠内脱囊期幼虫减少均为100%;肠内成虫减少率分别为79%,90.3%,94.3%和99.2%;移行期幼虫减少率分别为87.22%,89.94%,93.16%和95.24%;成囊期幼虫减少率分别为90.5%,94.48%,100%和94.18%。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按30mg·kg ̄(-1)~100mg·kg ̄(-1)剂量给小鼠1次肌肉注射丙硫咪唑缓释注射剂,对各发育阶段的旋毛虫均有显著的杀虫效果。使用该制剂具有用药量小,疗效高,给药次数少,使用安全等优点。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美系杜洛克猪生长和胴体性状的研究

    任广志,杨国勋,代广军,郑传玲,谢景林,杨玉才,曲禹敏

    1993~1994年对美系杜洛克猪的生长性能,生长发育和胴体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杜洛克公猪(171头)平均日增重762.98g,母猪(110头)672.17g,公猪较母猪高90g(P<0.01);饲料利用效率公猪优于母猪,每kg增重耗料量为公猪2.51kg,母猪2.83kg,单位增重公猪较母猪节省0.32kg(P<0.01);体重达90kg时公猪母猪体尺相近(P>0.05);对18头活重90kg猪进行屠宰测定和胴体评定,屠宰率为73.29%,胴体长78.24cm,6~7肋处膘厚2.06cm,眼肌面积32.41cm ̄2,后腿比例32.63%,胴体瘦肉率62.04%,肉庙评定肉色鲜红(3~3.5分),大理石纹明显(3~3.5分),pH值较高(6.35),肌间脂肪含量3.09%,未发现PSE和DFD样猪肉。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不同类型农桐间作热力效应与优化方式研究

    赵勇,李树人

    以河南黄淮海不同类型农桐间作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间作方式下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应用综合评判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该区农桐间作的最佳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地热辐射平衡各分量均低于对照地,热量平衡各分量也有这种趋势,其降低程度与间作行距成反比;在各种间作方式中,以5×40~5×50(m)的方式效益最佳。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及评价研究

    吴一平,马恒运,刘明正,管清生,赵慧芬

    通过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因素分析,得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相关分析、显著性检验和通径分析,确定了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对1980~1993年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测算结果,建立了4种模型并进行了预测。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楸树优良无性系生产力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熊贵来,杨建学,潘庆凯,赵坤,陈新宇,王连卿,焦云德

    对初选楸树无性系8个地点的苗期生长进行了分析。方差分析表明,楸树无性系的无性系效应,地点效应和G×E工作效应均是极显著的。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无性系生产力,遗传稳定性和生长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2—甲氧基—5—硝基苯酚合成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

    郑先福,赵铭钦,游泽浚,章自高

    探讨了2—甲氧基—5—硝基苯酚合成新工艺和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以2—甲氧基苯酚为原料,经4步反应,在6h内合成2—甲氧基—5—硝基苯酚。经测试表明,其产物收率63%,纯度大于99%。将2—甲氧基—5—硝基苯酚和其它原料一起配制的NMP植物制剂进行应用试验,对蔬菜具有促进发芽,提早开花,延长生育期,提高蔬菜产量的功效。使用浓度以5000~6000倍液为宜。

    199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