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23459

  • 杂交当代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的正反交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李浩川;刘宗华;王琳;汤继华;胡彦民;谭晓军;

    以10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10×10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组合,对其10个亲本及90个F1当代子粒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及其杂交当代各自之间子粒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自交系1,2,3子粒蛋白质含量高,均达140.00 g.kg-1以上,而10号自交系子粒的蛋白质含量最低,仅97.15 g.kg-1;在90个杂交组合中,1×2,1×4,1×9,1×10子粒粗蛋白含量均达150.00 g.kg-1以上,2×7,3×4,3×6,3×9等组合子粒粗蛋白含量均达147.00 g.kg-1以上,而10×2,10×4子粒粗蛋白含量分别仅有85.00和83.16 g.kg-1,说明亲本的遗传背景对杂交当代子粒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而且正反交对F1当代子粒蛋白质含量的效应也不同,母本的效应平均高出父本19.13 g.kg-1.杂交当代子粒蛋白质含量表现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在90个不同的单交组合中,54.4%的组合蛋白质含量超过中亲值,其中24.4%的组合超过高亲值.

    2007年01期 No.139 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2007年01期 No.139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 SSR标记技术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

    王林海;田志强;董中东;詹克慧;

    利用79对SSR引物对河南省审定的46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9对引物共检测到298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目2-7个,平均3.77个.28个品种具有1个或1个以上特异等位位点,有些SSR位点还出现了较多的特异等位位点.79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04-0.82之间,平均值为0.49.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3-0.84之间,平均为0.50.聚类分析把这些品种分为6大类和8个亚类,这反映出亲本的特性和其间的亲缘关系.

    2007年01期 No.139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 小麦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在烟草中的转化及表达

    李永华;尚玉萍;杨芳绒;杨秋生;邹琦;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小麦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导入了烟草(Nicotiana tobaccumL.)NC89品种,该基因由35S启动子控制,PCR和PCR-Southern证明外源BADH已导入烟草基因组,平均转化频率80%;低温处理后转基因植株中BADH活性差异较大,最高的达到4.8 nmol.mg-1protein.min-1,而在有些转基因植株中没有检测到BADH活性.

    2007年01期 No.139 12-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不同成垄方式及分次施钾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赵铭钦;刘金霞;刘国顺;王玉胜;赵明山;胡焕兴;程玉渊;牛书金;

    2005年研究了不同成垄方式及分次施钾对烤烟钾素吸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土成垄和分次施钾可以提高烟叶钾含量,协调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比例,使烟叶的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使烟叶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增加,类胡萝卜素类、苯丙氨酸类、棕色化产物、新植二烯等致香物质含量均较对照有很大提高.以低起垄两次培土成垄,团棵期、圆顶期分次施钾对烟叶的钾含量和品质效应最好.

    2007年01期 No.139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白肋烟杂交种烟碱转化性状的改良

    史宏志;李进平;李宗平;王昌军;王俊;

    针对中国白肋烟主栽杂交种鄂烟1号烟碱转化株比例和烟碱转化率高的问题,进行了亲本改良并配置出改良杂交种LC-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亲本材料(B 21和B 37)的定向选择可以大幅度减少后代群体的转化株比例,降低其烟碱转化率,经过3代选择后,B 21的转化株比例由70.7%降低到0.5%以下;B 37由10.9%降低到0.5%以下.LC-1的总转化株比例为13.7%,显著低于对照鄂烟1号的45.1%,而且所出现的转化株绝大多数为低转化株;混合样品的烟碱转化率为3.25%,比对照的16.31%降低400%,生物碱组成得到了显著优化.

    2007年01期 No.139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芍药离体培养的影响

    张庆瑞;杨秋生;李永华;

    以芍药茎尖、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芍药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芍药茎尖诱导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GA31 mg.L-1+6-BA1 mg.L-1,影响茎尖诱导的主要因素是GA3;适宜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1 mg.L-1+KT0.5 mg.L-1;诱导叶片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改良MS+2,4-D 0.5 mg.L-1+6-BA0.5 mg.L-1.

    2007年01期 No.13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不同有机肥料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会合;王正银;

    通过基质栽培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对生菜生长、产量、硝态N动态变化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显著增加生菜株高和根重,产量增加55.6%-132.9%,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增产顺序依次为稻草(RS)>鸡粪(CM)>泥炭(PP)>玉米秆(MS)>菜籽饼(RM)>猪粪(PM).在生菜生长的前期(35 d)、中期(40 d)、后期(45 d),不同有机肥处理均使其叶片NO3--N含量较对照增加;各处理生菜叶片NO3--N含量随生长天数增加表现出2种变化特点,RM和RS处理生菜叶片NO3--N含量呈递减型,而CK,MS,PM,CM和PP处理者则表现为先增后减型.施用有机肥料大幅度提高生菜硝酸盐含量,降低其卫生品质.各有机肥处理降低生菜VC、可溶性糖、氨基酸等营养品质.

    2007年01期 No.139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天目地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赵楠;武雯;闫坤;刘思涵;李宏庆;王幼芳;

    以天目地黄幼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其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诱导叶片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 mg.L-1+2,4-D 0.2 mg.L-1;最适的丛生芽分化培养基为1/2 MS+6-BA1.0 mg.L-1+IBA0.05 mg.L-1;诱导丛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IBA0.1 mg.L-1.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组织培养技术在地黄属植物药用及园林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2007年01期 No.13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桉树幼苗耐寒特性研究

    杨喜田;曾玲玲;王琳;魏钢;

    对郑州市5种桉树幼苗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越冬期外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中高山桉耐寒性最好,河红桉具有极强的速生性.根据冻害等级调查及不同受害等级所占的比例,计算不同品种的耐寒指数,得出高山桉为耐寒品种,耐寒指数1.667,铁皮桉为中耐寒品种,耐寒指数为1.952,河红桉为轻耐寒品种,耐寒指数为3.113,而维省蓝桉和悉尼蓝桉为不耐寒品种.

    2007年01期 No.13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李岚岚;赵东;赵勇;樊巍;闫亮;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小浪底库区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小气候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时间增加,太阳辐射、土壤温度、气温及其变动幅度逐渐减小,大气相对湿度逐渐升高;随着恢复演替阶段的上升,群落小气候逐渐得到改善;对不同恢复阶段小气候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大多数裸地气象要素与各恢复阶段群落气象要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以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好.

    2007年01期 No.139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旅游开发影响因子的景观生态学方法评价

    吴明作;杨玉珍;张军;王小娟;刘玉萃;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鲁山县上汤镇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进行了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所开发项目整体上具有良好协调性,各景观指标开发前后变化较小,多样性指数略提高,均匀度指数稍降低,景观连通性改变不大,环通度有一定提高.表明在生态旅游开发评价中,景观生态学是一种可行方法.

    2007年01期 No.13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丹江口水库水体三氮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成庆利;王文林;

    根据2000—2004年监测资料,对丹江口水库库区11个监测断面进行了氨氮(NH3-N)、硝酸盐氮(NO3-N)和亚硝酸盐氮(NO2-N)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和评价.结果发现:三氮(NH3-N,NO3-N和NO2-N的总称)中对水质影响较大的为NH3-N,NO3-N影响较小,NO2-N完全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三氮在小清河口和唐白河口断面含量较高,枯水期含量高于丰水期,其它断面则相反;以坝上断面三氮含量为例进行年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NH3-N在2001和2004年出现峰底,2002年枯水期值达最高,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

    2007年01期 No.139 52-5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猪细小病毒NJ-1株VP2基因克隆与抗原性分析

    魏战勇;王学斌;黄克和;金喜新;崔保安;

    参考Gen Bank公布的NADL-2株序列,设计出1对引物,并利用该引物扩增了猪细小病毒NJ-1株VP2主要抗原基因,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上,测序获得882 bp核苷酸序列,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共编码294aa,与NADL-2株相应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两者核苷酸同源性为99.2%,氨基酸同源性为99%;应用DNAStar软件对氨基酸的抗原表位进行了预测,共有9个抗原表位,分别在氨基酸N端的第34-40,62-70,88-92,137-157,167-181,189-200,206-219,258-272和280-294区段,此序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2007年01期 No.139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郑州动物园鹤球虫感染调查

    王荣军;朱金凤;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庞辉;梁楠;姚雷;

    为了解鹤球虫的感染种类和流行情况,对郑州市动物园5个品种的圈养成年鹤采集34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表明,球虫总感染率为35.29%,平均感染强度(OPG)为2.08×104.发现有3种球虫寄生于鹤,分别为鹤艾美尔球虫(Eimeria gruis)、瑞氏艾美尔球虫(Eimeria reichenowi)和拉氏等孢球虫(Isospora lacazei).

    2007年01期 No.13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颗粒性精料对牛瘤胃蛋白质和纤维素消化代谢的影响

    李敬玺;赵坤;张敬礼;魏新军;陈永耀;王学平;王聪伟;

    选用3头装置有长久性瘤胃瘘管及十二指肠双筒“T”型瘘管的黑白花公犊研究了饲喂粉状料(Ⅰ期)和颗粒料(Ⅱ期)条件下瘤胃内蛋白质和纤维素的代谢以及进入十二指肠食糜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变化.Ⅰ,Ⅱ期进入十二指肠食糜量分别为(47 989.00±1 741.00)g.d-1和(59 184.00±3 842.00)g.d-1,差异显著(P<0.05);Ⅰ期饲料粗蛋白质在瘤胃内的表观消化率(56.95±0.65)%和有机物消化率(45.49±2.00)%均高于Ⅱ期(39.68±1.95)%和(33.31±1.53)%,差异极显著(P<0.01);而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率则是Ⅱ期(8.59±0.24)%高于Ⅰ期(6.38±0.53)%,差异极显著(P<0.01),纤维素的消化率也是Ⅱ期(55.14±0.71)%高于Ⅰ期(45.06±1.75)%,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饲喂颗料状精料可促进皱胃排空,使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量和营养物质增加,饲料蛋白质在瘤胃内分解减少,提高瘤胃纤维素消化率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率,从而改善了瘤胃消化代谢.

    2007年01期 No.139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RAPD技术在志贺菌及沙门菌鉴别中的应用

    杨霞;陈陆;许兰菊;刘红英;王川庆;

    以鸡鲍氏志贺菌、鸡白痢沙门菌和痢疾志贺菌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利用6条随机引物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条随机引物能较好地在这3种菌中检测到多态性分子标记.共扩增出了59个DNA片段,其中3个菌株共有的谱带有7条,而显示多态性的片段有52条,占88.1%.引物P6的扩增图谱可用于3株细菌的鉴别.在对3株细菌扩增中发现,鸡鲍氏志贺菌与人痢疾志贺菌的扩增条带相同率达67%,但各有自己的特征性谱带.鸡沙门菌与志贺菌的扩增谱带相差甚远.

    2007年01期 No.139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复硝酚钠急性毒性的初步研究

    孙炳剑;郑先福;郑昊;

    按照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分别对大鼠、白兔和豚鼠,进行了复硝酚钠急性经口和经皮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和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结果表明:复硝酚钠对雄性大鼠经口LD50为1 210 mg.kg-1,对雌性大鼠经口LD50为1 000 mg.kg-1.对雄性和雌性大鼠经皮LD50均大于2 050mg.kg-1.对大耳白兔眼刺激试验中呈现无刺激;对豚鼠急性皮肤刺激试验中呈现无刺激;对豚鼠皮肤致敏率强度分级为Ⅰ级.总之复硝酚钠属弱致敏物.

    2007年01期 No.139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研究

    罗梅浩;刘建兵;付贵成;郭线茹;马保罗;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为对照,通过田间调查、盆栽接虫试验、室内饲养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转B 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 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转B t基因玉米N3030B t上的虫孔率、百株幼虫数、百株隧道数和百株隧道长均极显著低于对照;1-3龄幼虫取食转B t基因玉米后1-2 d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4龄以后死亡率为0,但其生长发育均受到一定的抑制;组织切片观察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转B t基因玉米后,中肠肠壁细胞端部的微绒毛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大部分肠壁细胞排列松弛,细胞体缩短,细胞层变薄.该结果表明转B 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稳定的杀虫作用.

    2007年01期 No.139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黑曲霉木聚糖酶XynⅢ的纯化与酶学性质

    闫欣;李延兰;丰慧根;陈红歌;

    通过超滤和DEAE-Sepharose CL-6B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将黑曲霉J506发酵所产的木聚糖酶XynⅢ纯化至电泳级均一纯,分子量经SDS-PAGE测定为27.9 kDa.酶学特性研究表明,XynⅢ能够水解桦木木聚糖,燕麦木聚糖,地衣多糖和大麦β-葡聚糖,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50℃和4.6,具有较宽的pH稳定性,并且在50℃以下较稳定.Ca2+,Co2+,Cu2+,Mn2+,Pb2+,K+,Zn2+and EDTA对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Fe2+和Mg2+对酶有轻微的激活作用.

    2007年01期 No.139 81-8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大花蕙兰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李艳梅;李小六;陈超;李慧云;

    从唐山地区采集大花蕙兰根腐病病株样品50份,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物中有2类病原菌,为镰孢属(Fusariumspp.)和枝顶孢属(Acremoni-um link=Cephalosporiumcorda).但主要优势菌群为镰孢属.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和复合接种试验发现,茄病镰刀菌(F.solani)及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株率达85%以上,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var.intermediumNeish et Leggetl)和占枝顶孢霉(A.strictum Gams.)致病性弱,潜伏期长,接种发病率为5%~18%.占枝顶孢霉与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混合接种后的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证实大花蕙兰根腐病是以茄病镰刀菌及尖孢镰刀菌为主要病原菌,并由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孢中间变种和占枝顶孢霉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2007年01期 No.139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 小麦植株中吡虫啉的残留分析方法

    谢桂英;吴少英;原国辉;孙淑君;

    采用超声波提取、弗罗里硅土层析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在270 nm波长下,对吡虫啉在小麦植株中的残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吡虫啉回收率为83.42%-96.47%,变异系数为2.95%-4.04%,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 5 mg.kg-1.该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以及灵敏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2007年01期 No.139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苯磺隆、绿麦隆混用最佳配比防除麦田杂草技术研究

    吕文彦;娄国强;

    依据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原理对苯磺隆、绿麦隆混用最佳配比及使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田化学除草混剂效果最佳,且采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法防效优于茎叶处理法.土壤处理法最佳配比为(有效成分)使用苯磺隆0.021 0~0.024 7 kg.hm-2+绿麦隆0.651 4~0.686 3 kg.hm-2,鲜重防效达90%以上,增产10%~13%;双子叶杂草单株防效为88.6%,单子叶杂草单株防效为88.64%.茎叶处理法最佳用量为(有效成分)使用苯磺隆0.000 3~0.006 2 kg.hm-2+绿麦隆1.874 9~1.589 1 kg.hm-2+水1 862.85~1 111.24 kg.hm-2,鲜重平均防效最高为99.68%;双子叶杂草单株防效为63.68%,单子叶杂草单株防效为81.35%;且对后茬作物玉米、棉花、大豆安全.

    2007年01期 No.139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新型农用抗生素TS99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文才艺;吴元华;李洪连;

    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农用抗生素TS99为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熔点160℃,中性,易溶于水、二甲基亚砜、含水乙醇、含水甲醇及含水丙酮,微溶于正丁醇、甲醇和吡啶,不溶于氯仿、四氯化碳、乙酸乙酯、乙酸戊酯、苯、乙醚、石油醚和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其纸电泳结果和紫外吸收特性符合四烯类抗生素的图谱特征,后者在波长λmax292,λm ax305和λm ax320 nm处表现为典型的3个吸收峰.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TS99有效成分在酸性环境中活性降低,但在微碱性环境中稳定且活性提高,对温度、紫外线辐射及光照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007年01期 No.139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瞬态过程仿真

    曹付义;周志立;贾鸿社;

    基于转向动力学、运动学及液压机械差速转向特点,建立了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瞬态过程的仿真模型,对转向角加速度、转向角速度及转向角度等转向参数随液压转向闭式回路系统排量比、变速箱档位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转向角加速度从最大开始减小到零,转向角速度从一稳态值变化到另一稳态值,转向角度增大.该结果对转向系统响应特性分析和转向操纵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1期 No.139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跨地域应用系统的开发

    黄亚博;翁梅;李玉玲;陈志国;

    通过对Web Services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系统集成、扩展模型,并结合Web Services技术,以跨地域研究生管理为实例进行设计,给出了该系统的架构和部分服务实现,以求更好的实现广域网上应用系统的软件重用、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无关和松散耦合.

    2007年01期 No.139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苏二辉;耿国强;赵向阳;李伟;江敏;胡建东;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进行食品的快速检测,具有无需标记、前处理简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以及能实时、连续监测生物分子动态反应过程等特点.详细论述了SPR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农药残留、细菌、病毒、重金属和糖类的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2007年01期 No.139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施氮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马宗斌;熊淑萍;马新明;何建国;台国琴;

    从施氮量、施氮时期、施氮形态3条途径综述了施氮对小麦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分析了有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着重开展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适宜的施氮量、施氮时期及施氮形态对小麦品质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方向.

    2007年01期 No.139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