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23472

作物科学

  • 亚精胺对渗透胁迫的玉米幼苗叶片NADPH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怀攀;胡炳义;刘天学;李潮海;

    为了探讨多胺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研究了渗透胁迫下,玉米品种农大108(抗旱性较强)和掖单13号(抗旱性较弱)幼苗叶片中亚精胺(spermidine:Spd)含量与质膜NADPH氧化酶和3种抗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渗透胁迫48 h,抗旱性弱的掖单13号幼苗叶片的NADPH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强的农大108,而农大108幼苗叶片Spd含量以及SOD,CAT和APX活性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掖单13号.外源Spd处理明显提高了掖单13号幼苗叶片的Spd含量以及SOD,CAT和APX活性,也明显抑制了NADPH氧化酶活性的上升.Spd的生物合成专一性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鸟嘌呤腙)(MGBG)处理,则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下农大108叶片中SOD,CAT和APX活性以及Spd含量的上升,也明显提高了NADPH氧化酶活性.结果还表明,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的Spd可能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以及促进抗氧化酶活性而降低叶片内的活性氧水平,从而减轻活性氧对幼苗的伤害.

    2007年04期 No.142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烤烟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动态研究

    邵惠芳;杨永锋;刘国顺;焦桂珍;凌爱芬;张胜;

    2004年对四川攀西地区烤烟下部和中部叶片发育过程中中性香气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新植二烯、大马酮、香叶基丙酮和芳樟醇的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二氢猕猴桃内酯、苯乙醇、苯乙醛、糠醇、糠醛在烤烟发育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部位烟叶中巨豆三烯酮和茄酮的变化规律不同.苯甲醇和甲苯含量变化呈现为双峰曲线.苯甲醛和5-甲基糠醛在幼叶中有较低的含量,但45 d叶龄以后即检测不到含量.调制过程会使烟叶中新植二烯、大马酮、香叶基丙酮、糠醛、巨豆三烯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二甲苯的含量上升,而苯乙醇、苯甲醛、茄酮、糠醇、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芳樟醇、戊酸含量在烤后烟叶中含量下降.

    2007年04期 No.142 368-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渍涝对芝麻幼苗叶片中有机物质含量及水分状态的影响

    孟凡庭;贾东坡;刘华山;白海群;汪妮;

    对渍涝条件下不同基因型芝麻叶片中有机物质及水分状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模拟淹水条件下,不同基因型芝麻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淹水初期均上升后下降,芝麻幼苗叶片中组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及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随淹水时间延长明显下降,而束缚水含量升高到8 d时开始下降.抗涝品种河南1号叶片中3种有机物质及束缚水含量都明显高于不抗涝品种冀芝1号,而组织含水量及自由水含量较冀芝1号下降缓慢.

    2007年04期 No.142 374-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高肥力土壤小麦品质的主成分分析及施肥方案研究

    王海龙;聂俊华;赵敬美;王彬彬;

    通过在高肥力地块上进行小区试验,对小麦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前3个主成分作为小麦品质综合指标及高肥力土壤施肥方案决策的依据,反映在小麦品质指标上主要是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容重、蛋白质含量4个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的方法,发现灌溉、基施有机肥、基施化肥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结合对4个品质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了高肥力土壤的施肥方案.

    2007年04期 No.142 37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有机酸-磷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磷锌吸收的影响

    刘芳;田春丽;刘世亮;化党领;张炳运;介晓磊;胡华锋;马闯;崔海燕;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锌同一施用量条件下,有机酸-磷配合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对磷锌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肥和有机酸(富啡酸)可显著提高苜蓿鲜草产量,且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中P2FA2处理年鲜草产量达到最大值57.43 t.hm-2;各茬苜蓿中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以P1FA1,P1FA2处理的磷含量最高,但并不随FA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苜蓿体内锌含量随施肥量的不同并无明显变化规律.

    2007年04期 No.142 38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林业科学

  • 利福平对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

    范国强;张变莉;翟晓巧;刘飞;马玉彬;阚盛;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组织培养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0,150 mg.L-1利福平处理30 d的患病幼苗均不呈现丛枝病症状,但PCR检测到100 mg.L-1利福平处理幼苗顶芽内仍有植原体存在.随着利福平质量浓度的增大和幼苗患病程度的减轻,幼苗顶芽内内源植物激素ZR含量逐渐下降、IAA含量逐渐升高.说明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内的植原体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产生了影响.

    2007年04期 No.142 387-390+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农业资源与环境

  • 郑州地区各气象要素与参考作物腾发量的相关性研究

    李宝萍;杜明侠;何军;

    根据郑州地区1980—2000年的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21 a间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分析了ET0的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T0值呈现为逐年减少趋势,说明气候变化对ET0的影响较大;并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ET0的相关性,在郑州地区ET0与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最好.

    2007年04期 No.142 39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麦田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 V3片段PCR产物的DGGE分析

    黄进勇;岳彩鹏;周伟;

    以郑州市郊冬小麦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土壤DNA提取方法提取土壤微生物基因组,并采用降落式PCR和DGGE电泳技术对细菌16S rDNA V3区进行扩增和产物分离,分析了小麦4个生育时期3个土层深度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麦田土壤细菌多样性极高,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中一直存在数种优势菌群.但各时期都有新的不同的细菌出现,整体表现为随着小麦的生长多样性逐渐增加,收获期减少.表层土壤各生育时期菌群数量变化较大,而深层土壤菌群数量变化较小.

    2007年04期 No.142 396-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地面太阳光照条件分区的初步研究

    毛军需;张金良;董廷猷;

    参照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与太阳光照条件的关系,并根据试验资料,把太阳光照条件划分为暗光区、弱光区、中光区和强光区4级,其光照度分别为≤7×102,7×102~2×104,2×104~5×104,>5×104lx.晴天条件下,太阳高度角≤0°的太阳光照条件为暗光区,0~20°为弱光区,20~37°为中光区,>37°为强光区.

    2007年04期 No.142 40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生命科学

  • 施肥对丹参根结构发育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李建军;孙华;高致明;吴月红;

    研究了施肥对丹参根周皮、皮层和韧皮部以及木质部的发育和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钾肥、磷肥的施用比例都可以有效促进周皮、皮层和韧皮部的生长发育,增加钾肥的比例更有利于木质部的生长发育.当N,P,K的质量比为1∶1∶1时有利于丹参酮ⅡA的积累,后期增施磷肥或者钾肥都有利于缓解丹参酮ⅡA含量的降低;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改善丹参品质.

    2007年04期 No.142 405-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温敏型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应用于腺苷转化的研究

    李晓晖;徐珠洁;梁胜华;蒋欣茵;任大明;

    通过双酶切方法将重组质粒上大肠杆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ase)基因克隆到pBV220表达载体上,构建了温敏型PNPase的表达载体pBV 220-PNP,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使之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出明显的特异表达条带,其分子量约为26 kDa.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诱导条件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分别以肌苷和尿苷为核糖供体研究重组菌转化腺苷的条件,发现肌苷最适合作为核糖供体,在30 mmol.L-1pH 7.5的Na2HPO4-KH2PO4缓冲液中,以30 mmol.L-1肌苷和10 mmol.L-1腺嘌呤作底物,加入0.5%基因工程湿菌体60℃反应3 h,腺苷的转化率为85.57%.

    2007年04期 No.142 409-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培养料微波灭菌对平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

    申进文;高玉千;李燕;冯雅岚;刘玉博;周素静;宋安东;

    对传统湿热高温灭菌和微波灭菌培养料栽培的平菇子实体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蛋白质、粗脂肪及水分的含量,2种子实体间相差不大,而总糖、粗纤维、粗灰分、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含量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总糖、铜、铁和钙在湿热高温灭菌培养料栽培的平菇子实体中的含量较高,而粗纤维、磷、锌、硒、VB1及VB2含量在微波灭菌培养料栽培的子实体中较高.试验证明,微波灭菌培养料栽培平菇对其营养价值没有不利影响,硒、VB1等营养成分还有明显提高,微波灭菌技术可以在平菇培养料灭菌中应用.

    2007年04期 No.142 414-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河南植物区系新记录

    张云霞;董利萍;刘晓玲;王建伟;郭发群;朱长山;

    报道了河南植物区系种子植物8新记录种和1新记录变种:刺鼠李(Rhamnus dumetorum)、毛山鼠李(Rh-amnus wilsonii var.pilosa)、腋毛勾儿茶(Berchemia barbigera)、白马鼠尾草(Salvia baimaensis)、小叶地笋(Lycopus coreanus)、珠芽画眉草(Eragrostis bulbillifera)、中华淡竹叶(Lophatherum sinense)、两耳草(Paspalum conjugatum)和肿胀果苔草(Carex subtumida).

    2007年04期 No.142 418-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裕丹参变异类型分析

    张红瑞;李志敏;高致明;王文全;

    对河南省方城县裕丹参5个变异类型的植株特征、生物学性状、营养器官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丹参5个变异类型根中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裕丹参各类型间性状差异明显,各类型根中丹参酮ⅡΑ和丹酚酸Β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

    2007年04期 No.142 42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畜牧兽医学

  • 人β防御素3基因工程菌株的IPTG诱导条件优化

    李春丽;郑振宇;席燕燕;

    对人β防御素3基因工程菌株BL21-pET-hBD3的摇瓶生长和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对装液量、接种量和初始pH对菌种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装液量对菌株生长影响最大.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对目的蛋白表达的试验结果显示,温度是一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菌株在37℃生长,在28~34℃以0.2 mmol.L-1IPTG诱导4 h对目的蛋白的表达有利,目的蛋白的含量最高可以达到总蛋白的29.8%.

    2007年04期 No.142 425-429+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菌糠饲料对秦山杂阉牛短期育肥效果的影响

    李浩波;高云英;雷进民;何新年;王小平;惠临风;

    选择秦山杂交一代阉牛12头,分为4组,对照组使用基础饲粮,Ⅰ,Ⅱ,Ⅲ组分别用平菇菌糠替代10%,20%,30%的基础饲粮组成不同营养水平的饲粮,进行了60 d的短期育肥试验.结果表明,3种营养水平对牛的育肥效果影响均较对照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育肥期总增重、平均日增重、精料增重比和粗料增重比,以及增重收入、头均纯收益、投入产出比等均以Ⅱ组的效果最佳(P<0.01);单位增重饲料成本仍以Ⅱ组的为最低(P<0.01),而且优于其它组.

    2007年04期 No.142 430-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水貂球虫感染情况调查

    朱金凤;王荣军;王永立;韩立;侯亚辉;张龙现;

    为了解水貂球虫的感染种类和流行情况,对河北省某水貂养殖场的469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水貂球虫卵囊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总感染率为34.33%(161/469).其中,白貂感染率为34.33%(80/233),灰貂感染率为56.25%(27/48),黑貂感染率为28.72%(54/188).发现7种水貂球虫,分别为海波艾美耳球虫(Eimeria hiepe)、臭猫等孢球虫(Isospora eversmann)、莱德莱威等孢球虫(I.laidlawi)、貂艾美耳球虫(E.furo-nis)、伊克蒂德艾美耳球虫(E.icidea)、1个艾美耳属未定种球虫(Eimeriasp.)、1个单孢子囊球虫.

    2007年04期 No.142 434-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siRNA干涉禽流感病毒PA基因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马莉;朱金凤;汤承;李明义;李定霏;岳华;

    用阳离子脂体质转染试剂将人工合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结果表明,针对禽流感病毒(AIV)H5N1亚型核蛋白(NP)基因的siRNA能在AIV感染后1,2,3 h显著抑制NP基因的表达,表达水平分别降低3,1.4和2.5倍.

    2007年04期 No.142 438-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大蒜素对储粮害虫熏蒸作用的研究

    仲建锋;鲁玉杰;李兴奎;邓隆杰;

    利用大蒜素对3种储粮害虫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和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us)的不同虫态进行了熏蒸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蒜素对储粮害虫有明显的熏蒸作用.室内熏蒸3d大蒜素对米象、玉米象和谷蠹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6.38,3.02,0.88μL.L-1.室内模拟药效熏蒸3 d,对米象、玉米象和谷蠹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45.77,13.36,11.37μL.L-1.在对3种成虫进行模拟药效熏蒸时,小麦对大蒜素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大蒜素浓度为40μL.L-1时,对米象、玉米象和谷蠹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00%,93.33%,99.33%;对蛹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6.00%,86.00%,92.91%,说明幼虫比蛹对大蒜素更敏感。

    2007年04期 No.142 442-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农业工程

  • 电站锅炉发生炉煤气点火器的设计与研究

    刘圣勇;罗富坤;苏超杰;王淮东;党玉丽;李文雅;郭前辉;袁超;

    根据发生炉煤气的特性,采用强制预混燃烧方式,设计了点火器的喷嘴、引射器及烧嘴,并对稳定火焰的方法也进行了研究.在空燃比一定的条件下,对发生炉煤气的流量与点火参数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发生炉煤气的最佳流量为0.0111 m3.s-1,火焰温度高达1541℃,火焰长达1.02 m.该点火器具有火焰温度高,适应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与用油枪点燃相比,预燃时间明显减短,而成本降低.

    2007年04期 No.142 447-450+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太阳热水器水质净化技术试验研究

    高林朝;沈胜强;郝庆英;肖菊;贺立三;张天英;白玉红;袁超;

    通过采用活性碳纤维及载银颗粒活性炭对太阳热水器水质进行净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达80%,灭菌率达99.5%以上,总硬度降低90%,去除了有毒有害污染物,有效的改善了水质状况,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007年04期 No.142 45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基于γ射线探测技术的煤矸石分选系统的设计

    邢伟;宁玉伟;

    根据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γ射线穿过不同物质时衰减不同的原理,设计了煤矸石分选系统.该系统由给料系统、检测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构成.通过γ射线强度的探测装置,用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和识别,最后执行系统对煤矸石进行分选.

    2007年04期 No.142 45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经济与管理科学

文献综述

  • 新生儿Fc受体的研究进展

    陈丽颖;王艳玲;杨国宇;胡广超;

    新生儿Fc受体(FcRn)是负责上皮细胞主动转运免疫球蛋白IgG的受体.IgG是初乳中含量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成分,哺乳动物新生儿的免疫力主要依赖于从母体获得IgG,而母源IgG向乳汁中的分泌以及被新生儿摄取均需要穿越上皮屏障,这一过程就是FcRn的胞转作用.本文对FcRn的特性、转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7年04期 No.142 469-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