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77050

作物科学

  • 河南烟叶香韵区域分布特征

    王鹏泽;来苗;陶陶;付培培;杜阅光;位辉琴;任伟;周伏叶;刘鹏飞;赵铭钦;

    为研究河南烟叶的香型和香韵区域分布特征,采用Origin绘制来自河南烟区的香型、香韵三维网状图。结果表明:(1)河南烟叶浓香型风格尚显著至较显著,香韵以干草香、焦甜香与焦香为主;(2)不同地区之间浓香型和正甜香、辛香差异显著,干草香、焦甜香、木香差异不显著;(3)浓香型标度值有从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焦甜香标度值有从西南部向北部及东部递减的分布趋势,焦香标度值有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辛香标度值有从中部向东南部和西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香韵总标度值有从西南部向西北部和东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干草香、木香、正甜香、坚果香标度值呈斑块状分布。

    2015年05期 v.49;No.191 57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 有机氮与无机氮配比对海南雪茄烟茄衣生长和根际土壤营养状况的影响

    刘蒙蒙;王慧方;徐世杰;朱换换;李爱军;王洁;符雷;时向东;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有机氮与无机氮配比对海南茄衣田间生长发育和植烟土壤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氮与无机氮配比不仅对烟株的大田生长和根系发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以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为5∶5效果最好。

    2015年05期 v.49;No.191 584-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不同部位、产地烤烟梗丝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分析

    程向红;韦凤杰;董顺德;周浩;赵海娟;

    为研究烤烟梗丝部位、产地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分析了国内6个烤烟主产地上部、中部和下部梗丝样本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及危害性指数。结果表明,梗丝部位与梗丝烟气中苯酚和苯并[a]芘(Ba P)的释放量之间没有明显规律性;梗丝部位与梗丝烟气中焦油、一氧化碳(CO)、N-亚硝胺(NNK)和氢氰酸(HCN)释放量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焦油表现为上部>中、下部,一氧化碳表现为上、中部>下部,N-亚硝胺大体上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氢氰酸大体上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梗丝部位与梗丝烟气中烟碱、巴豆醛、氨(NH3)的释放量和危害性指数之间规律性明显,均为上部>中部>下部。不同产地梗丝烟气中有害成分释放量存在一定差异,但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不同产地梗丝烟气的危害性指数以楚雄、平顶山和重庆较高,南平和郴州较低。

    2015年05期 v.49;No.191 590-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黄河滩区棉花一年一熟半机械化栽培的整枝技术研究

    雷蕾;马娜;马宗斌;刘孝峰;李伶俐;朱伟;汪敏;

    为探索在黄河滩区规模化、半机械化植棉条件下简化整枝,在一年一熟栽培条件下,设计了打顶(T1)、打顶+去叶枝边心(T2)、去叶枝+打顶(T3)、去叶枝+打顶+去果枝边心(T4)、去叶枝+去2果枝+打顶(T5)和不整枝(T6)6个处理,研究了整枝强度对黄河滩区棉花成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整枝强度加大,棉株地上部干质量差异不大(T5除外),但生殖器官所占比例、成铃数、铃重以及子棉和皮棉产量均呈增加趋势。T5皮棉产量比T1,T2,T3,T4和T6处理分别增加22.55%,12.31%,12.08%,10.64%和26.89%。因此,在黄河滩区规模种植条件下,加大整枝强度总体上对棉花生育有利,简化整枝不会造成显著减产,可以采用简化整枝甚至只打顶,但不能不整枝。棉花采用"去叶枝+去2果枝+打顶"的方式整枝,其子棉和皮棉产量均为最高,且可提升第一果枝高度,成铃也更加集中。

    2015年05期 v.49;No.191 595-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复配化学调节剂对水稻子粒灌浆充实和蔗糖-淀粉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彭廷;万建伟;王琳琳;杜彦修;张静;李俊周;孙红正;赵全志;

    采用大田试验,以大穗型水稻品种新丰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对水稻子粒灌浆充实、稻米品质和蔗糖-淀粉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IV和V可增加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相对起始势,提高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缩短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显著改善强势子粒的外观品质和碾磨品质,提高水稻弱势子粒的千粒重,且强势粒和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外源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IV和V可通过增加强势粒和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充实、增加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2015年05期 v.49;No.191 602-607+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淹水胁迫条件下玉米苗期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

    王秀玲;董朋飞;王群;李潮海;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2-DE)研究玉米苗期受淹后叶片的蛋白质组学差异,以进一步阐明玉米对淹水胁迫的响应机制。玉米种植10 d后进行72 h淹水处理,提取叶片总蛋白质、采用2-DE,利用图像分析,获得12个差异蛋白点。经鉴定得到9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分别参与光合作用、氨基酸代谢、防御与胁迫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多个代谢过程。其中,参与光合作用、蛋白质折叠和氨基酸代谢的蛋白质表达基本被负调,而参与淀粉生物合成的2个蛋白质均上调。这说明淹水胁迫抑制了玉米的光合作用,而玉米植株则可能通过提高淀粉生物合成增加有机物质储备,从而有利于植株恢复。玉米对淹水胁迫的适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多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

    2015年05期 v.49;No.191 608-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不同肥料配施方案对荞麦产量的影响

    徐松鹤;任琴;曹兴明;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氮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对荞麦种子产量的二次回归方程,研究不同肥料配施方案对荞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肥料作用效果强弱依次为:磷肥>有机肥>钾肥>氮肥;适当增施磷肥对荞麦产量有显著提高;氮肥与钾肥、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有正交互作用,均可显著促进荞麦增产。N、P2O5、K2O和有机肥的最适配比为7∶1∶3∶1 088。最适施肥量为:N为447.75~512.25 kg·hm-2、P2O5为70.8~75 kg·hm-2、K2O为209.85~240.15 kg·hm-2、有机肥为76 752~82 656 kg·hm-2。

    2015年05期 v.49;No.191 616-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园艺科学

  • 21个高山杜鹃引进品种的亲本分析

    解玮佳;王继华;卢红春;李树发;彭绿春;蔡艳飞;张露;李世峰;

    收集整理21个高山杜鹃引进品种的系谱资料,研究其祖先亲本进行品系归类,并对各品系的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个高山杜鹃引进品种来源于23个祖先亲本,其中1个育成品种、6个国外野生种、1个国内野生种和15个类型不详;按祖先亲本来源分类,21个高山杜鹃引进品种分属于高加索杜鹃花杂种群、腺柱杜鹃花杂种群和美国山石南杜鹃花杂种群3类杂种群;在21个高山杜鹃引进品种中,腺柱杜鹃花杂种群的品种更具有多样性,而高加索杜鹃花杂种群、美国山石南杜鹃花杂种群2个杂交群内的品种间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21个高山杜鹃引进品种的亲本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种质局限性有待改进,挖掘云南特殊种质与引进品种开展杂交育种是扩宽其品种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

    2015年05期 v.49;No.191 62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林业科学

  •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乔木层生物量动态研究

    毕会涛;付梦瑶;杨红震;凡琳洁;黄旭光;高贤明;

    对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乔木层生物量动态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95.17 t·hm-2,其中日本落叶松的生物量为93.87 t·hm-2,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48.10%;其他主要树种锐齿槲栎、华山松、白桦和其它硬阔类分别占25.45%、19.83%、3.97%和2.66%。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分胸径的增长,各器官具有不同的增长速度,到林分发育成熟时,日本落叶松、锐齿槲栎和华山松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都相继达到最大值,而白桦和其它硬阔类则在林分发育中期逐渐消亡,到林分发育中后期,总生物量趋于稳定。

    2015年05期 v.49;No.191 628-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太行山南段刺槐林地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特征

    田丽青;王风芹;付晨青;宋安东;张劲松;高俊;桑玉强;

    本研究以农田为对照,研究了太行山南段退耕还林刺槐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影响该区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化学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样地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的刺槐林地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农田,但10 a刺槐的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除外。10 a和43 a刺槐林地的四季土壤酶指数均值较农田分别提高了75.37%和127.80%,43 a刺槐林地四季土壤酶指数均值较10 a刺槐林地提高了29.90%,表明退耕还林种植刺槐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且植被恢复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纤维素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化学影响因子之一是速效钾,脲酶活性的主要化学影响因子是速效磷,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化学影响因子则是硝态氮和有机质。

    2015年05期 v.49;No.191 634-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畜牧兽医

  • 家蚕生长阻遏肽结合蛋白与杆状病毒P13蛋白互作关系的研究

    邓培渊;王国霞;王辉;李玉华;李长看;

    为探明生长阻遏肽结合蛋白(Growth blocking peptide binding protein,GBPBP)与杆状病毒P13蛋白的互作关系,以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为供试昆虫,采用GST pull-down试验的方法,检测了家蚕生长阻遏肽结合蛋白(BmGBPBP)与黏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13蛋白(LsP13)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GBPBP蛋白与P13蛋白发生了结合反应,暗示两者生理功能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2015年05期 v.49;No.191 64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PCV2与PPV共感染猪PBMCs对其白细胞介素转录时相影响

    景亚星;张睿智;何潇湘;兰培英;曹贝贝;靳晓慧;徐卫松;魏战勇;

    为分析PCV2与PPV体外共感染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其白细胞介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PCV2与PPV体外混合感染的致病机制。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CV2和PPV感染PBMC后PCV2,PPV的病毒核酸含量及IL-1β,IL-6,IL-8,IL-12p35,IL-12p40,IL-13,IL-17,IL-18等的转录时相变化。结果表明,PCV2,PPV能够感染PBMC细胞,PCV2/PPV共感染中PCV2,PPV的含量分别在24 h显著最高(P<0.01);PCV2,PPV单独感染和PCV2与PPV共感染PBMC后引起IL-1β,IL-6,IL-8,IL-17转录水平上升,IL12p35,IL-12p40,IL-18转录水平明显受到抑制。由PCV2,PPV共感染而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抑制比单独感染更明显。

    2015年05期 v.49;No.191 646-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植物保护

  • 蟛蜞菊烯酸钠盐抑制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活性研究

    李守婷;周艳;麻兵继;阮元;李文;

    利用化学反应合成了蟛蜞菊烯酸(grandiflorenic acid,GA)的钠盐化合物,并对蟛蜞菊烯酸钠盐化合物进行了抑制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活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蟛蜞菊烯酸钠盐化合物在0.50 g·L-1质量浓度下,对油菜菌核菌、西瓜炭疽菌、烟草蛇眼菌、玉米穗腐菌、茄子茎枯菌、花生黑斑菌和番茄早疫菌等7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超过60%;在0.25 g·L-1质量浓度下对油菜菌核菌、烟草蛇眼菌和玉米穗腐菌等3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超过60%;在0.125 g·L-1质量浓度下仅对油菜菌核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超过60%。另外,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蟛蜞菊烯酸钠盐化合物在0.50 g·L-1质量浓度下对小麦赤霉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15年05期 v.49;No.191 653-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Ⅰ型鸭甲型肝炎病毒VP0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多抗的制备

    王安平;朱善元;王永娟;吴双;左伟勇;洪伟鸣;

    根据Ⅰ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type-Ⅰ,DHAV-Ⅰ)SH株VP0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RT-PCR方法扩增出VP0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的诱导下重组蛋白获得了成功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48 k D,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该蛋白能与His组氨酸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将目的蛋白切胶纯化后免疫ICR小鼠,制备了针对重组蛋白的多抗血清,Western-blotting分析证明制备的抗血清能够与DHAV-Ⅰ感染的SPF鸡胚尿囊液总蛋白发生特异反应。以上结果表明,VP0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成功表达,且制备的多抗血清可以用于VP0蛋白的检测。

    2015年05期 v.49;No.191 658-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农业工程

  • 秸秆、牛粪与啤酒糟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的研究

    于政道;付壮;徐宇鹏;徐桂转;王昭太;宋亚星;

    以啤酒糟作为秸秆厌氧发酵的补充氮源,研究了玉米秸秆、牛粪与啤酒糟的混合厌氧发酵特性。选取m(啤酒糟):m(牛粪):m(玉米秸秆)=3∶3∶4,分别考察了总固体含量(TS)为9.3%,14%和27%时混合料液的发酵特性,测取了日产气量、p H值、甲烷含量等参数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TS为27%时产气效果最好,产气量达到334 m L·g-1,平均甲烷含量达到51.3%,产气周期为36 d,p H值在发酵周期中先降低后升高,为甲烷正常发酵所需的p H值范围。

    2015年05期 v.49;No.191 662-665+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小麦玉米两用免耕施肥播种机的设计研究

    冉云亮;李连合;王万章;于建军;袁玲合;王建波;

    结合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根据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小麦玉米两用免耕施肥精密播种机。播种机采用地轮前置设计,可保证地轮走在未旋耕过的土壤上,增大地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打滑,播量稳定,漏播率降低,并实现了小麦玉米两用播种机械传动。播种机前部有旋刀式切草、拨草开沟装置,可有效减少种床区秸秆残存量,减小残留秸秆对播种的影响。玉米播种采用指夹式排种器,在机架单体上的平行四杆机构可提高田间通过性,可以保证播深一致。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可旋耕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功能,实现一机两用,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

    2015年05期 v.49;No.191 66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玉米秸秆中温厌氧发酵过程中料液流变特性研究

    郝炯驹;李刚;贺超;焦有宙;

    采用对比接力试验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不同质量浓度下中温厌氧发酵特性。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料液的密度和黏度变化与代谢物中水溶性物质的累积和消耗有关,其密度均在反应的第10天达到最大值。TS为4%时,由上而下各层料液密度的最大值分别为0.979 5,0.981 2,0.995 2 g·cm-3,料液最大黏度值分别为13.5,11.2,52 m Pa·s,分别在第10,10,1天达到最大值;TS为6%时,料液密度分别为0.980 1,0.9900,0.990 2 g·cm-3,其黏度值分别为88.5,23.5,175.5 m Pa·s,分别在第10,1,10天达到最大值;TS为8%时,料液密度分别为1.010 0,0.988 9,0.999 8 g·cm-3,受物料聚集影响其最大黏度值分别为5 000,700,215 m Pa·s,出现时间分别为第10,1,1天。随着物料浓度的升高,其日产气量和甲烷含量升高,TS为8%时物料最大日产气量和甲烷含量分别为910 m L和59%,比TS为4%和6%时分别高出5%、13%和10%、11%。

    2015年05期 v.49;No.191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生命科学

  • 河南省焦作市太行山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赵利新;王进;冯佳伟;张旭;郭磊;叶永忠;

    对河南省焦作市太行山区植物物种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共有维管植物1 874种(含变种、亚种),其中蕨类植物25科、54属、160种,裸子植物5科、6属、10种,被子植物125科、656属、1 704种;本区植物涵盖15个分布区类型,科的区系类型以世界成分和热带成分为主,属、种的区系具明显的温带性质,科、属、种的R/T值分别为1.35、0.37、0.16;区系起源古老,存在较多的珍稀濒危植物;本区植物的区系地理性质与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最相似,且5个地区的R/T值符合植物地理分布规律。该区所呈现出的区系特点,与该地成陆历史悠久,地貌多样,且位于暖温带与温带的南北过渡地带有关。

    2015年05期 v.49;No.191 676-682+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空气中微生物的空间垂直分布状况

    徐淑霞;贺亚斐;赵培;冯文强;吴坤;

    采用自然沉降法分别对郑州市2个不同功能区的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与高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微生物的数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多,到达一定高度后数量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某大学实验工程大楼的空气微生物在15 m时数量最多,为2 731 CFU·m-3;某三甲医院附近住宅楼在33m时微生物数量最多,为13 783 CFU·m-3。2个功能区空气中细菌、真菌、放线菌随着高度的增加,整体变化趋势相似,在同一高度上,真菌的数量均远远高于细菌和放线菌,放线菌的数量略高于细菌。该结果表明,在人员密集的区域,空气微生物的含量显著高于人员稀少的区域。

    2015年05期 v.49;No.191 683-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食品科学

  • 裂片石莼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卷烟保润应用

    杨君;黄芳芳;秦敏朴;邵平;孙培龙;

    为优化微波法提取多糖的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微波法提取裂片石莼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其对烟丝的保润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00 W、提取时间8 min、料液比1∶25(g∶m L),裂片石莼多糖提取率为16.37%,与预测值(16.44%)偏差较小,相对误差为1.66%;裂片石莼多糖能够在低湿条件下降低失水率和失水速率,在高湿条件下有效地减缓对水分的过量吸收,是一种潜在的保润剂;同时,添加了提取液的烟丝烟气总体提升,说明裂片石莼多糖添加到烟丝中能较好地改善吸食的口感。

    2015年05期 v.49;No.191 68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热失活模型的初步建立

    韩孔艳;赵改名;高晓平;李苗云;柳艳霞;张秋会;赵莉君;孙灵霞;黄现青;

    为了确定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在100℃以下的热失活规律,本研究对107CFU·m L-1的菌液进行中心温度为70、80、90℃的热处理,根据不同时间的残存菌数量初步建立各温度条件下的热失活模型,并计算相应的致死率。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具有相同的失活规律:菌液在达到中心温度前,浓度即降低至稳定值,此时致死率分别为31.73%、40.07%、51.07%,之后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至60 min,菌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菌液升温过程中的失活曲线均可用Exponential模型拟合,判定系数R2分别为0.982 9、0.952 9、0.994 4。

    2015年05期 v.49;No.191 696-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芦荟大黄素制备工艺研究

    钟桂芳;樊攀;毛多斌;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糖苷酶催化芦荟苷生物转化制备芦荟大黄素的反应条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反应时间、叔丁醇浓度、反应温度为变量,以芦荟大黄素的浓度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法分析,确定了酶法转化芦荟苷生成芦荟大黄素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为4 h,V(叔丁醇)∶V(水)=3.5∶6.5,反应温度为43℃,芦荟大黄素转化率90.80%。

    2015年05期 v.49;No.191 70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

  • 区域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研究

    陈莉;王清;

    利用因子分析、协同论对25个省区"三化"进行协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协同水平均处于第1梯度的省区协同程度高,但其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三化"协同水平分别属于第1梯度、第2梯度的省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不同步;"三化"协同水平分别处于第3梯度、第5梯度、第6梯度和协同水平同时属于第6梯度的省区在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时更应注重协同发展。

    2015年05期 v.49;No.191 707-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研究

    沈鑫;吕淑丽;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的深刻理解,建立了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计算出河南省18个市的新型城镇化率,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05期 v.49;No.191 718-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