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63532

作物科学

  • 一次采收对烤烟上部叶成熟度及烟碱和去甲基烟碱含量的影响

    彭玉富;郜海民;王根发;程向红;孙九喆;于建春;

    研究了一次采收对烤烟上部叶成熟度及烟碱、去甲基烟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采收可以提高上部烟叶的田间成熟度,与对照相比,上部6片烟叶一次采收有助于提高顶1~3片烟叶的烟碱含量,而使顶4~6片烟叶的烟碱含量降低。一次采收使上部烟叶去甲基烟碱含量明显降低,降幅达44.00%~67.21%,顶4~6片烟叶去甲基烟碱含量的降幅大于顶1~3片烟叶,并使上部烟叶烟碱转化率明显降低。

    2016年03期 v.50;No.195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水稻伤流强度与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关系研究

    彭廷;陈浩;陆云;赵锦慧;炎会敏;李俊周;杜彦修;张静;孙红正;辛泽毓;赵全志;

    为研究水稻伤流强度与根系形态、根系活力等指标的相关关系,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对4个供试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根体积、根长、根条数、根系活力、单株伤流强度和根系活力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基部节间伤流强度、根长、根体积、根条数均随生育进程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水稻基部节间伤流强度与根粗、根长、根条数和根系活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2016年03期 v.50;No.195 299-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林业科学

  • 基于哑变量的马尾松生物量模型研究

    吕常笑;邓华锋;王秋鸟;陈振雄;王雪军;

    以重庆、四川和湖北省马尾松生物量实测数据为例,利用哑变量方法分析了林分起源、地域对地上生物量及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的影响,建立了包含起源、地域因子的哑变量通用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哑变量方法分析林分起源、地域因子对地上生物量及各分项生物量模型影响的方法是可行的;树干、干材、树皮和地上生物量模型仅受地域因子的影响;树冠、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受林分起源和地域因子影响相对较大;地上生物量及各分项生物量三元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最大,二元生物量模型次之,一元生物量模型最小;考虑地域、起源的哑变量模型,对地上生物量、树干和干材生物量的预估效果最好,树冠、树枝和树皮生物量次之,树叶生物量的预估效果最差。

    2016年03期 v.50;No.195 304-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松栎混交林中马尾松的种内种间竞争

    付梦瑶;崔秋芳;吴明;陈家林;杨喜田;

    通过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混交林的124株对象木及473株竞争木的调查,采用竞争影响区域法与HEGYI单木竞争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松-麻栎人工混交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Ⅳ级和V级马尾松数量较多,所占的比重较大;I级马尾松幼苗数量较少。马尾松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均随对象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同一径级的种间竞争均大于种内竞争。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当对象木胸径DBH≥20cm时,竞争强度无明显变化。所得的预测模型能很好的预测马尾松-麻栎人工混交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

    2016年03期 v.50;No.195 31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太行山南麓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变化特征

    苗蕾;杨喜田;王婷;孙玉军;张军;

    为探讨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性变化,本研究选取太行山南麓不同演替阶段典型植被群落类型:裸地、草地(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群落、灌木Ⅰ(荆条Vitex negundo L.var)群落、灌木Ⅱ(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群落、20 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人工林、40 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人工林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植被演替的推进而逐渐增加的规律性,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比演替初期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了明显增长,且差异显著(P<0.05)。6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均呈现一定程度的表聚性。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受植物生长节律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由此得出,植被演替的正向发展是增加森林土壤碳库的有效途径。

    2016年03期 v.50;No.195 318-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 河南省野生蓝色系花卉资源调查及综合评价

    黄萍;王婷;卢伟娜;张变莉;孙龙飞;

    通过野外调查和对现有资料的整理,编制了河南省野生蓝色系花卉名录,共有72种,隶属于25科50属。参照露地宿根花卉和地被植物的评价标准,并结合野生蓝色花卉的特点,选定花姿、花径、花枝量、花期天数、花显示度、叶色及叶型、生育周期、适应性8个项目,对河南省野生蓝色花卉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出乌头、翠雀、白头翁、早开堇菜、紫花地丁、华北蓝盆花、马蔺7种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种类,并对评价得分高于25的40种绘制了分布图。

    2016年03期 v.50;No.195 325-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农业工程

  • 生物质灰渣特性及其对沼液净化的试验研究

    李刚;崔燕平;李玲;岳建芝;焦有宙;

    在对生物质灰渣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活性炭为对照,研究不同粒径灰渣对沼液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灰渣水浸液呈较强的碱性,p H值在8.35~9.78之间。不同取样时间的样品中粒径分布不同,但主要分布在0.5~2 mm范围内,约占总质量的80%。生物质灰渣粒径大小对其容重、孔隙度和其它物质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生物质灰渣的容重、通气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减小。生物质灰渣容重介于0.55 g·cm~(-3)(>3 mm)~0.83 g·cm~(-3)(<0.5 mm)之间,通气孔隙度介于28.76%(>3 mm)~47.29%(<0.5 mm),总孔隙度介于36.52%(>3 mm)~58.96%(<0.5 mm)之间。生物质灰渣对沼液具有较好的过滤净化效果,COD、T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35%和63.5%,沼液净化后的电导率和浊度比净化前分别降低了79.31%和52.95%。

    2016年03期 v.50;No.195 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玉米气味品质检测研究

    张红梅;侯明涛;王淼森;何玉静;王万章;

    为探索玉米品质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由10个气敏传感器组成阵列的电子鼻系统对6个品质不同的玉米挥发性气味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将10个传感器对不同品质玉米的响应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个传感器对品质不同的玉米响应差异显著,多重比较显示存在3个冗余传感器。去掉3个冗余传感器后对电子鼻检测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6个品质不同的玉米能被很好的区分。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传感器信号和玉米菌落总数之间的预测模型。通过测试集对BP网络模型进行验证得到菌落总数的预测值和测试值的相关系数为0.93,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2.44%、最大相对误差为15.82%。

    2016年03期 v.50;No.195 336-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腰果油成分的GC-MS定性分析

    张飞飞;李振兴;于文浩;王国庆;王珂;孙雨安;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建立了对腰果油中有效成分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优化升温速率、载气流速、恒温时间等气相条件实现了各组分的分离,人工解析结合NIST库检索定性确认5种腰果酚、3种强心酚、3种甲基强心酚、4种十七碳烯基苯酚共15种成分,克服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法不能定性定量确认腰果油(十五碳一烯基酚、十七碳一烯基酚)中具有同分异构体成分的不足。

    2016年03期 v.50;No.195 341-345+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智能管理系统构建

    梁瑞华;

    为提高温室大棚管理与监控水平,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一种温室大棚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采集存储、WEB客户端信息处理、预警分析和温室设备的智能控制等,实现了大棚的科学化管理和对农业大棚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结合各种信息技术和智能温室大棚的生产管理需求,采用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3层体系结构进行系统构建,包含了实时数据采集、网络监控、大数据分析平台、设备操控模块。

    2016年03期 v.50;No.195 346-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散叶烘烤过程中叶间隙风速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路晓崇;苏家恩;裴晓东;孙谋;李生栋;李帆;贺帆;宋朝鹏;

    为研究烘烤过程中影响叶间隙风速变化的主导因素,对烘烤过程中不同棚次的温度、相对湿度(RH)、水气压亏缺(VPD)以及叶间隙风速进行监测记录,并及时取样测定叶片与主脉含水率,并对不同阶段的烤房内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水气压亏缺以及烟叶含水率与风速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叶间隙风速以及温度等4个烘烤环境参数与烟叶含水率的变化均表现为下棚>中棚>上棚,且在循环风机高速运行阶段差异较大。下棚烟叶在循环风机低速运转阶段I时的水气压亏缺与叶片含水率对叶间隙风速有较大的直接影响,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382 6与0.350 9;循环风机高速运行阶段影响整个烤房叶间隙风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温度与主脉含水率,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08 7与0.742 3;循环风机低速运行阶段II时的温度为影响整个烤房烟叶间隙风速变化的主导因素,直接通径系数为0.922 0。

    2016年03期 v.50;No.195 353-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畜牧兽医

  • 猪ifitm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和组织表达分析

    张玉娟;赵婷;徐朝;于琨;马倩;李超燕;郑文明;许君;

    为了研究ifitm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从猪肾PK15细胞中克隆了猪的3个ifitm c DNA序列,分析了猪ifitm1、ifitm2和ifitm3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与其他物种基因序列的同源关系,并对不同ifitm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显示,猪ifitm和人、鼠ifitm具有相同的基因和蛋白结构,进化上与牛ifitm高度同源,ifitm1和ifitm3在脾、肾、心、肝等组织中大量表达,而ifitm2只在脾和肾中检测到表达,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小。猪ifitm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细胞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6年03期 v.50;No.195 359-363+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植物保护

  • 不同玉米品种玉米蚜田间消长与其主要生化物质的相关性研究

    王怡;赵曼;田体伟;郭线茹;李为争;闫凤鸣;

    为明确玉米蚜发生数量与玉米主要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系统调查了玉米田玉米蚜种群数量的自然消长动态,分析了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蚜的种群消长动态随玉米品种(系)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抗蚜品种和感蚜品种(系)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玉米雄穗抽出之前,玉米蚜的种群密度较低;进入抽雄期后,发生量逐渐上升,至雄穗完全抽出时达到第一个发生高峰;进入吐丝期后,玉米蚜从雄穗转移至雌穗为害,至雌穗灌浆期达到第二个发生高峰;此后随着玉米雌穗的逐渐成熟及植株老化等,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供试玉米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灌浆期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玉米蚜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单宁含量与4个生育期玉米蚜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单宁是抗性玉米品种的抗蚜因子之一。

    2016年03期 v.50;No.195 364-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 含1,3,4-噻二唑硫脲类新型化合物的合成及对植物病害抗性的分析

    宋海龙;赵钰泽;王彩霞;周祁;刘卫群;

    为了得到高性能的抗植物原害化合物,以氨基硫脲为起始原料,经环化、烷基化,得中间产物5-S-烃基-2-氨基-1,3,4-噻二唑,然后和4-三氟甲基异硫氰酸苯酯反应,合成了2种新化合物(4a,4b),其化学结构表征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的检验符合4a,4b分子表征,采用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了4a,4b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算值基本相等,表明4a,4b化合物完全与设计的分子结构一致。抗菌检验结果表明,在200 mg·L~(-1)及100 mg·L~(-1)质量浓度下,化合物4a,4b对新月弯孢菌、棉枯萎镰刀菌、烟草黑胫菌和禾谷镰孢菌的抑制率均高于对照药剂三唑酮;对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性测试结果显示,在500 mg·L~(-1)质量浓度下,化合物4b对TMV预防抑制率达到78.38%,比宁南霉素提高25.44%。

    2016年03期 v.50;No.195 370-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生命科学

  • 云南4处酸性热泉中的变形菌门细菌多样性

    宋兆齐;王莉;刘秀花;梁峰;

    选择云南腾冲和龙陵地区的4处酸性热泉(p H:2.3~6.0,温度:47~96℃),通过Barcoded pyrosequencing技术及统计学分析,详细阐述了这些样点中变形菌门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共获得了2 489条变形菌门16S rRNA基因序列,可划分为23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类结果显示,热泉内涵盖了大量已知的目、科和属。而41%的OTUs可能代表了变形菌门的未知物种。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样点中存在着若干全新遗传类群,这些样点和美国黄石地区的热泉各自呈现不同的变形菌门遗传多样性。此外,本次调查的热泉彼此间存在着变形菌门群落结构的显著差异。

    2016年03期 v.50;No.195 376-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 地锦营养器官及乳汁管的解剖研究

    李双江;焦铸锦;许笑蒙;闫光兰;阚云超;李春奇;

    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观察法,研究了地锦营养器官的解剖特征及乳汁管的分布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地锦根的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次生结构由周皮、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构成,维根比约72.4%。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构成,次生结构中无周皮。叶为异面叶,上表皮气孔比下表皮多,叶肉中具有与碳4(C4)植物相同的花环状结构。乳汁管主要分布在主根、侧根和茎的韧皮部外侧以及叶肉内,为无节乳汁管,乳汁管中有较多颗粒状晶体物质。成熟的乳汁管直径差异较大,由大到小依次为茎﹥主根﹥侧根﹥叶。

    2016年03期 v.50;No.195 383-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 河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储嘉琳;张耀广;王帅;郭建宇;李家美;

    基于文献报道、标本记录和野外调查,确认河南省外来入侵植物有24科113种(含种下类群),其中首次报道了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和合被苋Amaranthus polygonoides等35个河南省外来入侵植物,并对它们进行了等级划分。此外,发现已被《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收录,在河南省栽培或移植而未入侵的89个类群以及12个待考证类群。最后,对河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2016年03期 v.50;No.195 38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

  • 山区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地貌分异与分类调控研究

    关小克;王秀丽;李昕;曹志宏;

    利用门头沟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划分地貌类型区间,从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数量、人口等方面探讨不同地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分异特征,依据农村居民点的资源禀赋条件、演化趋势和所处的地貌类型,构建出不同地貌区农村居民点的分类调控模式。结果表明:在景观上,农村居民点在斑块数量(Number of Patches,NP)、聚集度指数(Aggregation Index,AI)、景观形状指数(Land Scape Index,LSI)、平均居民点面积(Mean Area of Residential Iand,AREA-MN),从浅山-中山-深山梯度带上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数量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减变化与地貌关系密切,随着地貌从浅山向深山的过渡,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减变化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农村居民点的扩展对优质农业用地具有强烈的侵蚀作用;在人口变化上,山区村庄间的农村人口的相对差异在日趋扩大,在空间上分布上呈现出向浅山地带集中化的趋势。依据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耦合关系,将研究区村庄分为理性成长、理性衰退、非理性成长、非理性衰退及无变化等5个类型,其村庄面积依次为:672.51、8.22、80.05、631.09、26.43 hm2。最后,依据村庄的类型,并基于地貌分异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方向。

    2016年03期 v.50;No.195 396-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 基于绿色增长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栗滢超;侯雪娜;吴冠岑;钱壮志;

    本研究以绿色增长为核心,采用熵值法,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3个层面客观反映鹤壁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增长最快,其次是经济增长绿化度,而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最弱。限制鹤壁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消耗量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等。今后应以此为改革重点,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建设。

    2016年03期 v.50;No.195 404-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城镇土地定级中扩散因子衰减方法研究

    任远辉;陈伟强;郭雯;赵洁;马月红;

    针对城镇土地定级中扩散性因子处理存在的问题,基于Dijkstra算法对最短路径衰减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以上街区住宅用地定级为实际应用案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扩散因子处理上采用直线衰减和最短路径衰减两种方法获取结果,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划分住宅用地定级范围,指出在土地定级中采用沿道路衰减,即最短路径衰减的合理性、客观性,并通过测算修正地价和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系数,进一步说明沿道路衰减(最短路径衰减)在土地定级中应用的优越性、真实性。

    2016年03期 v.50;No.195 411-415+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 郑州市不同道路等级对近地空气PM_(2.5)和PM_(10)分布特征的影响

    郭二辉;陈家林;郑敏;裴丙;杨喜田;

    为探究城市不同道路等级对空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特征及其日变化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州市的金水路(快速路)、文化路(主干道)和东三街(支道)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的日均值表现为金水路>文化路>东三街,3条道路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均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质量浓度限值。文化路PM_(2.5)和PM_(10)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7:00-8:00。金水路PM_(2.5)和PM_(10)日变化波动性较小,且整体保持较高质量浓度水平。东三街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峰值出现在6:00-8:00,在12:00之后随着车流量的变化呈现波动。3条道路PM_(2.5)/PM_(10)值为0.64~0.73,且在13:00-14:00之间出现峰值。PM_(2.5)/PM_(10)的平均比值:文化路(0.69)>东三街(0.68)>金水路(0.66),说明机动车尾气对PM_(2.5)的贡献大于PM_(10)。3条道路的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车流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显著性不同。

    2016年03期 v.50;No.195 416-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南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郭将;雷雨;

    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豫中和豫西属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豫东和豫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进而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地区联动机制以及加大对落后地区投入的对策建议。

    2016年03期 v.50;No.195 42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基于DEA模型的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效率分析

    毛艺林;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data envelope analyse),选取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2009—2014年的农业机械投入与产出数据,测算18个地级市的农业机械化效率水平。结果表明,5年来有9个地级市的农用机械投入始终是有效的,另外9个地级市中6个地级市处于弱有效水平,其余均相对无效。对2014年计算结果进一步分析后,提出了提高河南省农业机械投入效率的方案和政策建议。

    2016年03期 v.50;No.195 427-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 陕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及绩效评价

    叶文显;刘勤燕;

    本研究介绍了陕西省粮食生产的总体情况,综合运用重心模型和DEA模型对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及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重心模型结果表明,1995—201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总体方向为北偏东10.18°,重心移动距离37.415 3 km,2003年以后重心位置相对稳定。数据包络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铜川、汉中和安康3个地级市为DEA评价无效,其他地级市均为DEA评价有效、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总体来说,陕西省粮食生产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低下的粮食单产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未来陕西省粮食产量可能会呈现小幅增长的变化趋势。

    2016年03期 v.50;No.195 434-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海莹;

    基于省级层面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河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2008—2014年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2.676 2 hm~2增加至3.076 4 hm2,增幅14.95%;人均生态赤字由1.996 6 hm2增加至2.397 2 hm2,增幅20.06%。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上升趋势,生态赤字增幅大于生态足迹增幅,区域经济整体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在生态总足迹中占比44.97%,是河南省生态足迹最主要组成部分。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说明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消耗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理念,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促进河南省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6年03期 v.50;No.195 441-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