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瑛;刘晔;张林利;张腾;茹园园;汪强;韩燕来;
为建立不同质地潮土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指标,以豫农949和豫麦49为供试材料,在砂质和壤质潮土上,设置5种施氮水平,分别为0、90、180、270和360 kg·hm(~-2),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和叶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类型潮土上,2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壤质潮土上2个冬小麦的产量显著高于砂质潮土。2个冬小麦品种在砂质潮土上拔节期顶1叶、孕穗期顶1叶和顶2叶的SPAD值与产量显著相关,在壤质土壤上返青期顶1叶、孕穗期顶1叶和孕穗期顶2叶的SPAD值与产量显著相关。拔节期顶1叶、孕穗期顶1叶和顶2叶的SPAD值可以作为砂质潮土上冬小麦氮素营养的诊断时期和部位,诊断临界值为47.06、44.95和45.08。返青期顶1叶、孕穗期顶1叶和孕穗期顶2叶的SPAD值可以作为壤质潮土上冬小麦氮素营养的诊断时期和部位,诊断临界值为54.80、52.58和55.01。
2018年04期 v.52;No.208 485-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杨友伟;欧雪洁;杜婷;何敏;
为增强小黑麦赤霉病抗性,拓宽其遗传基础,配置了小黑麦T182与含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全套染色体的双二倍体8801的杂交组合。对其杂种后代群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与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后代F1植株染色体数目均为28,F2植株染色体数目均为42,F3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8~45;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发现杂种后代群体不同株系植株含有不同的E和R及E/R易位染色体;部分含E染色体植株具有不同程度的赤霉病抗性。
2018年04期 v.52;No.208 492-496+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 常向楠;陈树林;程西永;许海霞;朱小涛;李林繁;望俊森;杨秋云;詹克慧;
以197份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在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科教试验园区,对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了不同农艺性状在2种种植方式间的遗传差异及关系。除旗叶夹角外,其他性状在2种种植密度下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稀植相比,密植下小麦的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提前1.22和1.02 d,株高、脖长、穗下节长分别升高4.37,1.84和1.01 cm,旗叶长、旗叶宽分别减少0.36和0.10 cm,穗长缩短0.17 cm,可育小穗数减少1.71个,不育小穗数增加1.01个,穗粒数减少9.85粒,千粒重和单穗重分别下降1.53和0.62 g。不同性状差值的变异范围均较大,说明品种间差异较大。各农艺性状在稀植和密植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因性状不同有较大差异。密植产量与稀植性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密植产量与稀植的株高、脖长、千粒重和单穗重之间的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稀植抽穗期晚、植株高、脖长较长、千粒重低和单穗重低都不利于密植产量的提高。
2018年04期 v.52;No.208 497-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孟炀;何文寿;
为探讨不同垄作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率、产量、土壤含水率、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针对宁夏雨养农业区,在海原县树台乡马铃薯种植基地,设置6种垄作方式,于2016—2017年开展了马铃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覆膜可明显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其中覆白膜处理的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年内单垄双行白膜全覆和单垄双行白膜半覆的出苗率较高,平均分别为89.5%和88.5%,比单垄双行处理分别高出了21.7%和20.2%。2年内覆黑膜处理的出苗率为81.7%~82.1%。(2)覆膜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中以单垄双行黑膜全覆处理的产量最高,该处理在2016年(贫水年)和2017年(丰水年)分别比单垄双行处理增产89.9%和57.4%,平均增产73.6%。其余覆膜处理增产为55.2%~61.6%。(3)与不覆膜相比,所有覆膜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单垄双行黑膜全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与单垄双行处理相比,2年水分利用效率增量平均为76.3%,其余覆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增量为52.1%~66.4%。(4)2016年和2017年覆膜处理的纯收益分别是单垄双行处理的10倍以上和1.6倍以上,在贫水年覆膜更加必要。2年试验均为单垄双行黑膜全覆处理的纯收益最高,平均纯收益为11 895.7元·hm(~-2)。因此得出最适宜本地区的垄作方式为单垄双行黑膜全覆。
2018年04期 v.52;No.208 506-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艾堂顺;田志强;李会敏;邓策;丁俊强;张学林;刘海富;朱伟岭;李志敏;
以玉米抗病自交系P 178、感病自交系G 41构建的BC2F5群体为材料,通过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表型鉴定,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在玉米第2,5,6和10染色体上共鉴定出5个抗病位点,可以解释6.88%到45.31%的表型遗传变异。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短臂上的位点q SCR10.01具有最大的效应值。进一步对qSCR10.01进行精细定位的结果表明,抗病基因位于标记UMC1380和C(10)3595071之间,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1.34 Mb。
2018年04期 v.52;No.208 514-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冯凡;孙虎威;赵全志;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正常供磷(300μmol·L~(-1))和缺磷(0μmol·L~(-1))处理下水稻根毛生长、根系分泌物中独脚金内酯含量和根系中生长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施加外源独脚金内酯和生长素及其抑制剂对水稻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缺磷胁迫下水稻的根毛和根系分泌物中的独脚金内酯含量显著增加,而根系中的生长素含量则显著降低。在缺磷条件下施加外源独脚金内酯合成抑制剂(Abamine)能够抑制根毛的生长;施加外源生长素(IAA)对根毛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施加Abamine和IAA条件下水稻根毛的生长情况与单独施加Abamine条件下相似,在正常供磷条件下施加外源独脚金内脂(GR24)能够增加根毛数量,施加生长素运输抑制剂NPA根毛数量没有变化,施加GR24和NPA条件下水稻根毛的生长情况与单独施加GR24条件下相似。由此可以推断,缺磷胁迫下独脚金内酯可能作用于生长素的下游来调控水稻根毛的生长。
2018年04期 v.52;No.208 519-525+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孔许;徐丽娜;詹俊辉;彭廷;张静;王代长;黄松;赵全志;
为研究高光合速率水稻品种(系)顶部3片叶片的叶倾角特征,筛选出群体光合速率高、叶片分布理想的65个常规粳稻种质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系)灌浆期群体光合速率及剑叶、顶二叶和顶三叶叶倾角的差异。结果表明,65个常规粳稻品种(系)灌浆期群体光合速率可分为7大类群。各类群平均群体光合速率表现为第Ⅵ和Ⅳ类群水稻品种(系)群体光合速率最高,第Ⅱ类群水稻品种(系)群体光合速率最低;不同类群品种(系)剑叶、顶二叶和顶三叶叶倾角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剑叶:Ⅴ>Ⅶ>Ⅲ>Ⅱ>Ⅵ>Ⅰ>Ⅳ,顶二叶:Ⅴ>Ⅲ>Ⅰ>Ⅱ>Ⅶ>Ⅳ>Ⅵ,顶三叶:Ⅵ>Ⅶ>Ⅰ>Ⅳ>Ⅲ>Ⅴ>Ⅱ。在抽穗后5~10 d,第Ⅳ类群叶倾角大小表现为顶三叶>剑叶>顶二叶,第Ⅵ类群为剑叶>顶三叶>顶二叶;抽穗后10~21 d第Ⅳ类群叶倾角大小表现为剑叶>顶二叶>顶三叶,第Ⅵ类群为顶三叶>顶二叶>剑叶;抽穗后21~28 d第Ⅳ,Ⅵ类群叶倾角大小均表现为剑叶>顶三叶>顶二叶。综合上述结果,筛选出第Ⅳ类群品种(系)香宝3号、R 8018和838-1,第Ⅵ类群品种(系)早丰9号、金世纪和泗稻9号6个品种(系)为株型合理和高群体光合速率品种。
2018年04期 v.52;No.208 526-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余洁;胡启立;张志铭;赵勇;赵河;赵琛迪;刘雅辰;
选择太行山南麓地区典型树种栓皮栎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研究树种细根(直径<2 mm)的生物量及其细根性状,如分布和形态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栓皮栎林下土壤细根生物量分布表现为10 a生>30 a生>40 a生>20 a生,依次降低了1.77、3.01和14.05 g·m-2;在不同龄级水平方向上,土壤细根生物量分布表现为:10~20 cm土层中,10 a生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30、40 a生栓皮栎;30、40 a生细根生物量表现为0~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0~10、20~30与30~40 cm土层中,4种林龄细根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在土层垂直结构上,不同龄级细根生物量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2)40 a生栓皮栎林细根根长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关系,而10、20、30 a生栓皮栎林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相关(P<0.05)关系,不同林龄栓皮栎林细根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关系。(3)不同林龄栓皮栎林下土壤细根比根长分布表现为随树龄增加而降低。随树龄变化比表面积表现为20 a生>40 a生>10 a生>30 a生,根长密度表现为10 a生>30 a生>40 a生>20 a生,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40 a生>10 a生>30 a生>20 a生;在土层垂直结构上,4种林龄栓皮栎林下土壤细根根长密度与根表面积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比根长与比表面积变化差异不显著。
2018年04期 v.52;No.208 53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梁文俊;魏曦;赵伟文;朱宝才;马金平;
为探究不同森林空间结构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1种二元空间结构分析的方法,将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两两交互组合,形成二元分布图,深入研究森林空间结构。以河北围场4块次生林样地的空间数据为基础,验证二元分布在林分空间结构描述中的作用。结果表明,4块样地林木水平分布格局均为随机分布,树木生长处于中庸状态,林分混交度较高、处于重度混交。从二元空间结构参数关系看,4块样地林分的大小比数-角尺度、混交度-角尺度的二元分布均以角尺度0.5为分界线,呈较显著的正态分布,分别表明林分团状分布制约胸径发育、角尺度太大或太小均不利于增强林分混交度;而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二元分布没有明显规律,二者相关性不强。二元分布可以补充和提高独立参数评价的可靠性,对后续森林经营抚育精度的提高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018年04期 v.52;No.208 540-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吴雅文;吴君;白天;刘震;郑德芝;
以耐冬和雪椿为材料,通过自然低温(2013年10月—2014年01月)和人工气候室控制低温(4、0、-4、-8、-12℃)2种处理方法,测定低温过程中样本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合低温半致死温度和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探讨耐冬和雪椿的抗寒性及其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耐冬和雪椿叶片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耐冬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雪椿,且自然胁迫波动性较大;可溶性蛋白、P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均是先下降,当达到一定阈值后开始上升。但耐冬和雪椿生理指标的阈值存在差异,耐冬可溶性蛋白和POD酶活性在-8℃低温处理后开始上升,雪椿的可溶性蛋白和POD酶活性都在0℃低温处理后开始上升,而耐冬和雪椿的CAT酶活性都在4℃低温处理后就开始上升。经自然低温处理后耐冬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4.08℃,雪椿的为-11.93℃,结合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判定耐冬的耐寒性优于雪椿。
2018年04期 v.52;No.208 545-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冯海萍;李玉霞;杨冬艳;谢华;裴红霞;
为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西瓜生长及生理的效应,以发酵好的枸杞枝条粉基质为栽培介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素水平对枸杞枝条基质栽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西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反应中心潜在活性(Fv/Fo)、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捕获的能量(ETo/CSo)和性能指数(PI)都呈显著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热耗散(DIo/CSo)呈显著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胞间CO2浓度(Ci)无显著变化。表明不施氮素和氮素过多都对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光合机构造成胁迫,导致气孔关闭,PSⅡ活性中心受到损伤,能量转化分配失衡,电子传递受阻。以氮素水平为225和375 kg·hm(~-2)能够促进日光温室枸杞枝条基质栽培西瓜生长和光合生理活动达到较佳水平,可作为宁夏日光温室枸杞枝条基质栽培西瓜氮素指标决策的依据。
2018年04期 v.52;No.208 554-559+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 孙海峰;孙晓全;张浩;张中南;张伟;马刘正;商俊娟;王博博;胡建东;
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分析方法,选取N、K为水稻特征元素,对5种耕作施肥方式种植下水稻幼穗分化期的叶、穗、茎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由于水稻作物含有复杂的有机和无机元素,为了快速分析特征元素谱线,选取特征元素发射谱线互不干扰,基体效应低的670.875 9、742.364 1、744.229 8、746.831 2、824.238 9、856.773 5、862.923 5、868.028 2 nm的氮原子谱线及766.491 1、769.897 4 nm的钾原子谱线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以N、K两种特征谱线为主,对数据进行均值归一化(Mean Normalization)及距离标准化(Range Normalization)处理,减少实验过程中外界及内在因素干扰,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数据进行成分得分及离散程度分析,水稻叶、穗和茎的特征元素谱线前三个主成分的得分解释度分别达到96.57%、95.57%和98.14%,表明不同变量在前3个主成分的解释程度存在差异。采用PCA对实验数据降维处理,用K均值(K-means)聚类与Fisher判别式对施肥方式进行三分类和耕作施肥方式进行五分类分析,当置信区间为81.96%,三分类能较好区分。
2018年04期 v.52;No.208 56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王淼森;陈蒋;王万章;朱晨辉;李连豪;张红梅;邹光宇;
为解决小麦玉米轮作玉米机械化免耕播种质量问题,根据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及免耕播种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种小麦玉米配套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下前茬小麦采用宽窄行播种,后茬玉米播种在宽行内以便避开小麦根茬,提高玉米播种质量。设计了一种与该种植模式配套的16行小麦播种机并进行田间播种性能试验,该机可与4行玉米免耕播种机配套使用。小麦播种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免耕播种机具有良好的通过性,破土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玉米秸秆堵塞播种机的问题,接行行距变异系数为8.5%,可以满足播种质量及配套种植模式的要求。有无导航下进行玉米免耕避差播种对比试验,田间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未使用导航进行播种作业的成功避茬点数为37,避茬率为74%。使用导航进行播种作业的成功避茬点数为46,避茬率为92%。同时,对有无导航播种区域成熟期玉米的植株性状进行测量,其平均植株高度和基部直径分别提高了32.5、3.1 mm,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3.89%、2.45%。
2018年04期 v.52;No.208 575-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常兴涛;岳建芝;贾洋洋;孔纯兵;王玉静;
为寻求廉价吸附剂处理低质量浓度氨氮废水,以林业废弃物锯末颗粒作为吸附剂,以p 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吸附剂粒径、吸附时间为外界影响因素,探究不同外界因素对锯末吸附低质量浓度氨氮废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锯末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在碱性条件下显著优于酸性条件;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氨氮吸附率先增加后减少,锯末用量为1.0 g时吸附率达到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锯末的吸附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在30℃时吸附率达到最大;氨氮吸附率随着锯末粒径的增加而增大;锯末对氨氮的吸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先上升后下降,在90 min时吸附率达到最大。在优化后的条件下锯末的吸附率达到50.382%。
2018年04期 v.52;No.208 582-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张梦娇;李瑞歌;李辉;豆根生;郑宝周;袁超;
为了获得高信噪比的激光检测光谱,激光光源的频率必须实现锁定,本研究仿真了不同调制频率下的调制转移谱信号,并在实验上利用空心阴极灯中的调制转移光谱技术实现了399 nm激光稳频,同时测量了镱原子同位素~1S_0-~1P_1跃迁频移。结果表明,调制频率的最佳选择值是0.8Γ;闭环锁定后,399 nm激光器的激光线宽小于±1.3 MHz,可以得到很好的谱线信噪比;利用调制转移谱还可以获得精确的~1S_0-~1P_1跃迁的同位素频移。
2018年04期 v.52;No.208 587-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王风芹;张可;仝银杏;谢慧;张宏森;宋安东;
研究了NaCl预浸协同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玉米芯半纤维素分离和纤维素残渣酶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能够显著提高蒸汽爆破对玉米芯半纤维素的分离作用。当预浸NaCl溶液浓度为0.3 mol·L~(-1)时,爆破后固相残渣中半纤维素的残留量由单独蒸汽爆破的54.6 g·kg~(-1)玉米芯降低为34.5 g·kg~(-1)玉米芯,利用水浸提得到的木糖和木聚糖计算玉米芯木聚糖回收率达到86.53%,显著高于单独蒸汽爆破的59.95%。固相残渣纤维素酶水解转化率和玉米芯纤维素回收率分别为80.58%和74.57%,均高于对照组的73.01%和71.05%,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由此可见,NaCl协同蒸汽爆破能够显著增强蒸汽爆破对玉米芯的解构作用,提高木聚糖的回收率,但对纤维素酶水解作用不显著。
2018年04期 v.52;No.208 593-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周龙;李蒙良;伍志军;陈勇;马荣朝;任万军;
为研究无人机撒播方式水稻植株抗倒伏特性,以籼稻F优498为研究试材,设置育秧手插、机插、无人机撒播3种方式,与齐穗期后30 d,分析3种种植方式水稻植株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的差异,并对抗折力、弯曲力矩、倒伏指数以及茎秆主要物理特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基部第1节间外,水稻植株基部第2,3节间的抗折力、弯曲力矩和无人机撒播方式显著低于其他2种方式,且倒伏指数较高。无人机撒播方式水稻株高显著高于手插水稻,与机插水稻差异不明显;水稻重心高度,无人机撒播显著低于其他2种方式,但相对重心高度高于其他2种方式,差异不明显。无人机撒播方式水稻茎秆基部各节间干物质和叶鞘干物质都显著低于其他2种方式。无人机撒播方式水稻植株基部第1,2,3节间长都显著小于其他2种种植方式。无人机撒播方式水稻茎秆粗显著低于其他2种种植方式,尤其第1节间粗度的差异已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且各节间茎壁厚度,除第1节间茎壁厚度差异不显著外,无人机撒播方式水稻茎壁厚度都显著高于其他2种种植方式。上述茎秆物理特性在不同种植方式间有较大差异,且无人机撒播水稻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与水稻茎秆与节间长、茎秆粗等关系较显著,很大程度影响了水稻抗倒伏的能力。无人机撒播方式在茎秆主要物理特性上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基部第2,3节间茎秆细,且植株较高,抗折力较小,倒伏指数较高,是抗倒伏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
2018年04期 v.52;No.208 599-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王雪颖;曹若凡;樊鹏振;袁志良;叶永忠;
参照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中心(CTFS)的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在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立1个5 hm2长期监测固定样地,于2016年5—10月期间每月对样地内的大型真菌进行实地调查。采用形态分类的方法系统研究样地内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测量相关环境数据,分析大型真菌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大型真菌的发生与生长季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有217种,隶属于33科103属,具有10个种以上的科有6个科,共计166种,占白云山大型真菌种类总数的76.5%;凹凸度、平均海拔、林隙分数3种环境因子对大型真菌的影响较大,样地内大多数大型真菌生境偏好相似;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和数量在5—8月整体呈增加趋势,多样性在7月达到峰值,数量在8月达到峰值。
2018年04期 v.52;No.208 604-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王晰;丁文杰;李娅;刘家伟;王良桂;岳远征;
以粉色系长筒石蒜(Lycoris longituba)花瓣为材料,基于前期获得的长筒石蒜转录组数据,通过序列分析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成功克隆得到长筒石蒜Ll ANS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观察。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全长为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08 k D,理论等电点为5.58,属于酸性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Ll ANS蛋白属于α-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酶家族,具有典型的花青素合成酶(Anthocyanidin synthase,ANS)蛋白功能结构域2OG-Fell-Oxy;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同属的石蒜和中国石蒜中ANS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最高达97%;亚细胞定位观察显示Ll ANS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及细胞膜中。此外,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证实Ll ANS基因在长筒石蒜粉色花花蕾期表达量较低,在盛花期的表达量最高。以上结论表明,Ll ANS作为长筒石蒜花色苷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基因,对于长筒石蒜粉色花花色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8年04期 v.52;No.208 61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 易冉;刘瑶;刘紫薇;王林枫;李家美;
细蔓点地梅(Androsace cuscutiformis Franch.)隶属于报春花科(Primulaceae)点地梅属(Androsace L.),多分布于中国的西北和西南的高原山区。2017年河南省西峡县伏牛山首次发现,系河南新记录。据已有资料记载,该种根状茎短,具多数纤维状须根。而我们发现该种根状茎依地势匍匐蔓延乃至如竹鞭状,直径1~2 cm,不明显分节,通常在节处具多数纤维状细根;子房倒卵形。讨论了该种与莲叶点地梅(Androsace henryi Oliv.)区别特征。细蔓点地梅具有2种营养繁殖方式,这2种营养繁殖方式也许能促进局域种群的快速增长,在点地梅属系统发育和进化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凭证标本现保存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HEAC)。
2018年04期 v.52;No.208 618-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王锋尖;周向宇;潘坤;江爱明;
介绍了采自湖北省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大型真菌。通过详细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基于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种为Tricholomopsis flammula,经文献检索,该物种在中国系首次记录。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菌盖黄色,表面覆盖有酒红色至紫红色的鳞片;菌柄光滑,浅黄色至暗黄色;担孢子较窄,6.6μm×3.6μm;生于针叶树腐木上。
2018年04期 v.52;No.208 62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王海杰;陈稳;
在要素流动加剧和跨区域联动发展应运而生的背景下,选取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与外围经济区的区域联动机制。首先,从经济总量上对比二者的经济基础,并基于空间引力模型测算出二者相关城市间存在的经济联系度大小。其次,借助空间经济学、区域一体化理论,构建了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动机制,即以产业合作联动为核心的动力机制、以资源配置联动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和以政策协同为支持的保障机制。最后,针对如何完善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联动机制给出以下三点建议:核心引领,促进区域互补联动;协同整合,优化区域空间联动;合理匹配,推动区域生态联动。
2018年04期 v.52;No.208 63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张志高;袁征;李晓敏;马晓慧;任景苗;赵阁阁;张凯昭;
基于2003—2015年河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角度测算了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状况及其贡献因素。结果表明,从全省整体来看,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及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1.52%、65.38%和3.10%。单产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但不同年份波动较大,播种面积对河南省粮食增产的贡献更为持续和稳定,12年来其贡献均为正值,河南省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小,但在部分年份,相对高产的玉米替代低产的大豆及其他粮食作物也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区域来看,豫南和豫东地区粮食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但种植结构调整贡献作用为负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权平均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而在豫中、豫西和豫北地区,由于相对高产粮食作物替代低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2018年04期 v.52;No.208 640-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牛影影;邓俊锋;赵凯;孙晶晶;
以河南省滑县为粮食主产区代表县,结合426个农户调研数据,从分析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入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定了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粮食主产区农户政策认知对其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比较薄弱,整体耕地保护行为现状不佳;农户政策认知与其耕地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否为村干部、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值以及农业保险购买情况对其耕地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总收入对其耕地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要增加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的耕地保护政策认知水平和耕地保护意识,以进一步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2018年04期 v.52;No.208 648-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徐泽桐;刘亚相;袁帅;李本晟;吴薇;李司童;毛凯伦;韦成才;张立新;
为了得到陕西省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立足于陕西省烤烟研究实际,选取陕西安康、宝鸡、汉中、商洛、咸阳、延安6个烟区54个C3F等级烟叶样本,将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来综合评价烟叶质量,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烟叶分成"优、中、差"三类,同时用判别分析方法验证了评价模型及烟叶质量等级划分的合理性。优质烟样品33个,占61%,中等质量烟20个,占37%,较差质量烟1个,用判别分析预测烟叶质量分类准确率8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反映烟叶综合质量状况,陕西省优质烟区集中在安康、汉中、商洛烟区。
2018年04期 v.52;No.208 657-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