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77050

作物科学

  •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水稻氮素利用及碳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从夕汉;施伏芝;阮新民;罗玉祥;王元垒;许有尊;罗志祥;

    为了解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水稻(Oryza sativa L.)氮素利用、光合效率及碳氮代谢的影响,以不同品种的水稻品种RH 003和wp 6为供试品种,氮肥运筹按基肥(50%)、分蘖肥(20%)和穗肥(30%) 3次施用,通过设置4个施氮水平(N用量设0,120,195,270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素水平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讨氮素水平下水稻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的子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后,2个品种剑叶的长度和宽度都大幅增长。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在一定范围内,施氮肥增产主要是提高了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植株地上部干质量显著增加,2个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因素生产力却逐渐降低,在120或195 kg·hm~(-2)处理下,更有利于水稻品种获得最高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与对照(0 kg·hm~(-2))相比,随施氮量增加,2个品种蔗糖合成酶活性变化幅度不大,而硝酸还原酶活性则表现了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且在120 kg·hm~(-2)处理下,硝酸还原酶活性达最大。

    2019年03期 v.53;No.213 325-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肌醇对小麦萌发期耐盐性的调节作用及生理机制分析

    程琨;王磊;杨森;郑文明;陈红歌;

    以小麦品种西农979为材料,确定了用于小麦盐胁迫的NaCl浓度为300 mmol·L~(-1),然后通过添加1、2、4、8 mmol·L~(-1)的肌醇,观测在肌醇作用下小麦种子发芽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发现8 mmol·L~(-1)外源肌醇可使受盐胁迫的小麦种子7 d发芽率提高21. 3%,MDA含量下降41. 8%,MDA含量接近未受胁迫的小麦水平。同时,检测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添加肌醇使盐胁迫下小麦SOD和CAT酶活性分别提高22. 9%、15. 0%,POD酶活性降低19. 7%。研究表明,肌醇显著降低盐胁迫下小麦发芽期的丙二醛含量,对盐胁迫下小麦的损伤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2019年03期 v.53;No.213 331-33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林业科学

  • 基于流式细胞仪对不同品种泡桐倍性及白花泡桐基因组大小的测定

    林丹;李冰冰;赵振利;邓敏捷;董焱鹏;翟晓巧;范国强;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以白花泡桐、台湾泡桐、楸叶泡桐及鄂川泡桐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用LB01解离液获得细胞核悬浮液,并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料进行细胞核染色,建立了一套适于不同品种泡桐倍性及白花泡桐基因组大小测定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以不同品种泡桐的已知二倍体为对照,测得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植株的相对荧光强度是二倍体的倍数范围均在2±0. 13,符合四倍体细胞核DNA含量的特征;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芝麻(Sesamum indic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内标,测得白花泡桐二倍体(B2)的基因组大小为528. 24 Mb,白花泡桐四倍体(B4)的基因组大小为1 019. 94 Mb。

    2019年03期 v.53;No.213 337-342+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4K]
  • 不同径级广西红锥人工林生物量及分配特征

    彭玉华;郑威;申文辉;谭长强;李元强;何峰;陈始贵;蒙芳;

    通过对广西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5~7 a生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生物量模型估算法对广西红锥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锥人工林林分及各部位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间存在密切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预测精确高,可用于红锥人工林生长分析和预测。不同径阶各部位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存在差异,各径阶生物量均以树干最大(32. 37%~42. 43%),其次为树枝;红锥5~7 a生人工林林分平均净生产力为8. 88 t·hm~(-2)·a~(-1),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分配规律为树干(37. 39%)>树枝(26. 80%)>树叶(14. 63%)>根系(14. 41%)>根桩(6. 77%)。

    2019年03期 v.53;No.213 34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树种功能模块根系对土壤养分斑块的响应策略

    刘碧桃;张渊君;

    以亚热带森林共存的8个树种为研究对象,设置养分不添加与添加处理,测定不同树种功能模块根系(吸收细根和运输细根)的属性及生长。结果表明,无养分添加下,相比较吸收细根的直径(0. 36 mm)和单根长度(4. 28 cm),运输细根有更大的直径(0. 64 mm)和单根长度(17. 94 cm),而同一功能根系的属性不受养分处理的影响;植物主要通过增加吸收细根的长度和运输细根的质量来响应土壤养分环境的变化。不同树种的细根生长存在树种特异性,例如,最近进化的树种根直径较细,在根长度的增长上更有优势;而早期进化的树种根直径较粗,在运输细根质量的增长上更有优势。

    2019年03期 v.53;No.213 349-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园艺科学

  • 外源脱落酸调控下辣椒叶片衰老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肖怀娟;刘珂珂;马勇斌;巩振辉;

    利用外源脱落酸预处理离体辣椒叶片后,进行暗培养模拟衰老,探讨外源脱落酸调控下辣椒叶片衰老和抗氧化酶活性,与叶绿素降解代谢相关酶基因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脱落酸促使叶片提早黄化,加速叶绿素降解和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与清水处理相比,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最大差值为74. 62 U·g~(-1);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最大差值为5. 41μg·g~(-1)。在外源脱落酸诱导下,叶片叶绿素降解代谢相关酶基因CaCLH相对表达量呈下调趋势,最小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处理前的0. 18倍,清水处理的0. 14倍; CaPPH、Ca PAO和CaRCCR相对表达量呈上调趋势,最大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处理前的10. 25、4. 20和10. 87倍,清水处理的3. 51、5. 74和4. 76倍; 2个衰老相关基因CaCP、CaSGR相对表达量呈上调趋势,最大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处理前的18. 80、32. 36倍,清水处理的15. 63、22. 70倍。

    2019年03期 v.53;No.213 357-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3K]

农业工程

  • 玉米脱粒过程台架试验与离散元仿真分析

    王美美;王万章;杨立权;张红梅;种东风;

    采用离散元法从微观角度剖析玉米子粒在脱粒过程中运动状态,建立切流-横轴流玉米脱粒装置离散元分析模型,利用EDEM软件仿真柱齿-板齿横轴流滚筒对玉米子粒在脱粒装置中轴向质量分布的影响,并将台架试验结果与仿真试验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相关系数为0. 491,修正后相关系数为0. 865,两者在轴向质量分布变化趋势一致,且没有显著差异,验证了离散元仿真玉米脱粒过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了单个玉米子粒物料在脱粒滚筒运动过程中在X、Y、Z 3个方向距离和受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子粒在X方向的最大瞬时速度为9. 964 m·s~(-1)和-11. 947 m·s~(-1),在Y方向的最大瞬时速度为13. 051 m·s~(-1)和-6. 104m·s~(-1),在X正向上最大受力为18. 7 N,在Y负向上最大受力为92. 5 N,Z轴在正、负方向上都有受力,最大正向受力为22. 0 N,说明柱齿-板齿滚筒在脱粒过程中可以在X、Y正负向都提供打击力,并在Z向推动玉米子粒前进,由于挡板作用,子粒在B区运动受到阻碍,有利于玉米完全脱粒及快速排出避免破碎。

    2019年03期 v.53;No.213 365-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8K]

畜牧兽医

  • 猪β防御素3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赵新豪;林夏清;张坤;王梦云;李春丽;

    根据Gen Bank上发表的猪β防御素3(p BD3)基因的序列,通过生物学软件预测其成熟肽序列。提取猪舌组织RNA,设计引物,通过PCR的方法扩增得到约150 bp的p BD3成熟肽基因序列,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p ETp BD3,并获得工程菌株BL21-pET-p BD3。IPTG诱导表达后,比对照多表达了1条约16 k D的蛋白条带,通过免疫蛋白印记说明所表达的蛋白为带有His·Tag的融合蛋白,证明p BD3成功表达。

    2019年03期 v.53;No.213 374-378+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7K]
  • 粪肠球菌Ace抗原表位预测及重组表位疫苗载体构建与表达

    郭珍珍;和春昊;李滨洲;楚红燕;张晨昕;杨国宇;陈丽颖;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抗原表位,然后将筛选出的6个抗原表位基因片段分别与铁蛋白H亚基基因片段连接,并克隆到p ET-32a表达载体中,构建能融合表达Ace抗原表位和铁蛋白H亚基的重组质粒p ET-32aace1、p ET-32a-ace2、p ET-32a-ace3、p ET-32a-ace4、p ET-32a-ace5、p ET-32a-ace6,并经测序验证;优化诱导条件获得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和免疫原性;将重组蛋白进行纯化超滤,然后进行透射电镜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7种原核表达载体;在IPTG诱导下获得了5种可溶性表达的融合蛋白,且均有较强的免疫原性;重组融合蛋白Ace1-H、Ace3-H、Ace5-H和Ace6-H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了具有与天然铁蛋白类似的特殊中空结构,且其直径与天然铁蛋白纳米笼类似;而带多表位的重组蛋白Ace-H虽然也能自组装成纳米级颗粒,但没有中空核心,其直径也比天然铁蛋白略大。

    2019年03期 v.53;No.213 379-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3K]

生命科学

  • 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Z3的分离鉴定和对铬(Ⅵ)还原特性研究

    徐淑霞;王晓雅;张来星;曹子敬;杜文涛;孙强;张继冉;吴坤;

    从河南某矿渣堆放区土壤中筛选到1株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核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该菌株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命名为Z3。抗逆分析表明,Z3是1株嗜碱耐盐的好氧菌。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Z3还原Cr(Ⅵ)的最适温度为36℃,最适p H值为9. 0,对70 mg·L-1Cr(Ⅵ)在24 h的还原率高达92%。Cr(Ⅵ)还原动力学分析表明,在静息条件下,Z3对Cr(Ⅵ)的还原呈现零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在生长状态下,Z3对Cr(Ⅵ)的还原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2019年03期 v.53;No.213 385-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5K]
  • 1株黄瓜枯萎病菌拮抗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作用初探

    张俊杰;尚益民;田寅;汪晓鸽;郭晨;彭姗姗;杨旭;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葡萄果表分离的酵母菌中筛选出1株对黄瓜枯萎病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酵母菌菌株1-101。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26S r DNA D1/D2区分析研究菌株1-101的分类地位;从拮抗酵母菌与病原菌共培养、拮抗酵母菌的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的影响以及拮抗酵母菌对病原菌的抗生作用研究菌株1-101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机理。结果表明,菌株1-101属于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它在固体培养基上对供试的黄瓜枯萎病病菌具有完全抑制作用,其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的抑菌率高达52%,在液体中共培养的拮抗酵母菌对病原菌有抗生作用。

    2019年03期 v.53;No.213 393-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 非洲栖热腔菌(Thermosipho africanus)纤维寡糖磷酸化酶的结晶及衍射分析

    毛国涛;王园园;李斌;刘茜;张宏森;谢慧;陈红歌;宋安东;

    为探究非洲栖热腔菌(Thermosipho africanus)纤维寡糖磷酸化酶TaCDP底物宽泛性的结构基础,通过Ni离子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3步法纯化TaCDP,采用气相扩散法筛选TaCDP晶体,利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对TaCDP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化后TaCDP蛋白的纯度高,聚集状态均一,在2. 2 mol·L~(-1)(NH4)2HPO4,0. 1 mol·L~(-1)CHES-NaOH,p H值9. 2,10. 0 g·L~(-1)polyvinylpyrrolidone K15条件下筛选到TaCDP与纤维三糖底物的复合物晶体。该晶体经同步辐射收集衍射数据后分辨率可达0. 28 nm,晶体空间群属于P4122,晶胞参数为a=b=9. 928 nm,c=56. 251 nm,表明1个不对称单位有2个TaCDP分子。

    2019年03期 v.53;No.213 400-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6K]

食品科学

  • 基于同位素内标定量的GC-MS法对河西走廊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快速筛查与定量分析

    郝兰兰;张波;雷春妮;何佳;马腾臻;李宁宁;韩舜愈;

    采用液液萃取及氘代同位素方法,优化了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检测方法。结果表明,5 m L供试样品采用15 m L二氯甲烷并配合1. 2 g Na Cl操作时,可获得最佳的萃取效果,且溶剂量消耗较少。同时,试验所得检测方法在5~200μg·L~(-1)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 0. 998 5),其回收率(82. 38%~112. 4%)、灵敏度(LOD 0. 8μg·L~(-1),LOQ 3μg·L~(-1))、精密度(日内1. 78%~3. 78%和日间0. 99%~2. 70%)均满足测定分析需要。采用本方法对市售的80款河西走廊葡萄酒样品检测表明,有18个样品高于国际限量标准(>20μg·L~(-1)),但其储存时间多数已超过10 a,且这些葡萄酒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与其贮存时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2019年03期 v.53;No.213 406-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3K]
  • 造纸法再造烟叶工艺流程中中性香味物质的变化

    叶建斌;吕丽文;王璐;杨峰;冯颖杰;马科;傅俊;毛多斌;杨雪鹏;张展;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造纸法再造烟叶工艺流程中各阶段的中性香味物质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1)浸提工艺促进酮类、呋喃类等香味物质种类增加,但香味物质总含量明显减少; 2)打浆工艺可促进滤渣中部分新香味物质的溶出,但总体香味物质种类及含量进一步减少; 3)抄造干燥工艺造成浆料中原有的大量香味物质散失,且减少的多为易挥发物质,应适度控制干燥温度; 4)浸提液浓缩过程产生较多的新香味物质,且香味物质总量也有一定增加; 5)涂布干燥工艺使得浓缩液中原有的大量香味物质显著减少或完全散失,这与研究采用90℃的干燥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019年03期 v.53;No.213 415-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7K]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

  • 硝酸氧化改性褐煤提升吸附镉能力研究

    杨秋云;张静静;暴秀丽;化党领;

    采用固液吸附系统研究了褐煤和硝化褐煤对镉离子的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等特征,用卡方检验、Avrami模型筛选和验证了2种材料适宜的吸附机制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硝化褐煤和褐煤最大单层吸附量分别为35. 61~46. 84、29. 63~38. 20 mg·g~(-1),硝化褐煤比褐煤增加吸附量在20. 18%~22. 62%。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时,分别用了150、330 min。硝化褐煤在低温时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过程,褐煤适合Freundlich模型描述。Avrami模型可较好地描述2种材料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特征。不同温度的等温吸附特征和动力学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2种材料经历了单层吸附、多层吸附的物理-化学过程,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硝化褐煤拥有较多的功能团,与吸附镉有关的为含氧功能团区、未知吸附带、脂肪族羟基和芳香C—H结构。硝化褐煤中羰基碳相对含量较褐煤高,可能是结合Cd~(2+)能力提高的原因。因此,褐煤改性后的硝化褐煤对镉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最大,硝化褐煤能提高对镉的吸附性能,热力学和动力学吸附机制在不同材料和不同温度情况下不同,模型适宜性需用误差函数卡方检验辅助确定。改变褐煤基吸附材料的关键是增加有效功能团。研究首次表明,吸附过程中动力学级数发生改变,脂肪族羟基区、未知吸收带2 360. 20 cm~(-1)和2 341. 98 cm~(-1)和含氧官能团是褐煤硝酸氧化后吸附镉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2019年03期 v.53;No.213 426-43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1K]
  • 基于资源场势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聂雷;邵子南;

    将资源场势理论运用到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领域,计算了江苏省2001—2010年13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资源势、消耗势、资源-消耗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全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均衡性。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资源势趋于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由正向负转变的特征。消耗势的分布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大致相同,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但重心有向苏北转移的迹象。江苏省土地资源禀赋与利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错位现象,资源配置呈空间不均衡性且有上升趋势。其中,以无锡、南通、苏州3市增加最多,分别增加2. 00、1. 33、1. 19。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属于典型的配置不均衡(-)型,其他各市则在不均衡(-)型和不均衡(+)型间波动。

    2019年03期 v.53;No.213 434-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8K]
  • 绿色空间不同布局的参数化设计及微气候模拟

    何瑞珍;张敬东;赵芮;申鑫杰;

    以行列式和围合式2种布局方式为例,使用ENVI-met软件,通过场地内的建筑物高度、植被高度和绿量参数的变化,来模拟微气候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加场地内的建筑高度或者植物高度,两者的天空视域因子、湍流动能、长波辐射量和散射量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但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变化在两者之中是不同的,在行列式布局中,天空视域因子减小了0. 04,湿度平均增加了11. 82%,风速平均增加了2. 60%;在围合式布局中,天空视域因子减小了0. 13,湿度平均降低了3. 81%,风速平均降低了8. 60%。

    2019年03期 v.53;No.213 44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2K]
  • 气候变暖背景下贵州省烤烟种植有效积温时空演变研究

    白玉梅;韩会庆;郜红娟;张新鼎;

    基于1961—2015年历史气象数据及不同排放背景下(RCP 2. 6,RCP 4. 5,RCP 8. 5) 2016—2099年气象预估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空间插值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烤烟种植大田生育期有效积温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 1961—2015年,贵州省烤烟伸根期、旺长期、成熟期以及总生长期的有效积温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各阶段及总生长期有效积温变化空间格局存在差异。伸根期、旺长期、成熟期以及总生长期的有效积温变化主周期分别为22,29,28和29 a。2) 2016—2099年间,除RCP 2. 6背景下成熟期外,其他背景下各阶段及总生长期的烤烟有效积温均呈上升趋势。除RCP 8. 5背景下外,各背景下各阶段及总生长期的烤烟有效积温变化空间格局较为接近。各背景下有效积温变化主周期均为56 a。

    2019年03期 v.53;No.213 448-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00K]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基于区间灰关联的玉米不同生长阶段气象因素对产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李炳军;朱晓宵;

    为探究气象因素对河南省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河南省气象因素与玉米气象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代表,将玉米生长划分为5个生长阶段,选取郑州市2007—2016年的气象数据及玉米产量数据,采用HP滤波法求得玉米的气象产量,采用不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求得玉米气象产量与各生长阶段气象因素的关联度,发现区间灰数绝对关联模型的排序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进而采用该模型分析各气象因素对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0.642 3)、日平均气温(0.618 5)在玉米乳熟—成熟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较大;平均相对湿度在玉米出苗—拔节(0.604 1)、拔节—抽雄(0.593 2)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较大,日照时数在玉米出苗—拔节(0. 579 6)及乳熟—成熟(0. 589 2)阶段对气象产量产生较大影响,日最低气温在玉米播种—出苗(0. 606 4)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最大,平均风速在玉米乳熟—成熟(0. 579 6)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最大。

    2019年03期 v.53;No.213 459-465+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 基于EKC的中国人均CO2排放量增长率影响因素研究

    梁广华;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拓展研究了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GDP、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显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呈现倒"U"型关系,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每提高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减少0. 041 t,全要素生产率每提高一个单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 79 t。基于经济平衡增长思想,研究了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率、碳排放结构系数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增长的条件是人均产出增长率小于等于效率和结构增速之和,计算出了"十三五"期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允许变化区间为[-0. 94%,3. 9%]。

    2019年03期 v.53;No.213 46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 利他偏好下政府补贴对绿色供应链成员决策的影响

    肖美丹;李煊哲;

    本研究构建了由一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以及政府参与的绿色供应链,考虑制造商利他偏好、零售商利他偏好情况下政府补贴对供应链绿色度、批发价、零售价决策的影响及成员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制造商为利他型企业时,政府针对研发成本进行一次性补贴只有在合适的范围内才能够对绿色供应链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零售商利他型供应链中,政府针对研发成本的一次性补贴始终呈现积极作用,但零售商应该控制好自身的利他偏好系数,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制造商的合作共赢。

    2019年03期 v.53;No.213 473-479+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研究

    杜如宇;范莹;栗滢超;李鸣慧;屈梦华;

    本研究通过构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计量模型对河南省2007—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农村生态环境间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耦合度由低度耦合上升为勉强耦合;耦合协调度在2007—2011年由低度协调上升到勉强协调,2011—2012年由勉强协调转变为低度协调,2012—2016年保持低度协调状态;预测结果显示,2017—2019年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转变为勉强协调。2007—2016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远未达到最优状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建议从技术、制度、资金等多方面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9年03期 v.53;No.213 480-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3K]
  • 村民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愿分析

    倪冰莉;

    基于郑州市金水区104个城中村村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个人和家庭特征、改革认知和组织信任3个方面对村民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村民对村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认同度较高,但参与股份合作制经济管理的意愿并不高,其中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家庭年收入、是否提过建议,财务是否定期公开等5个变量对村民参与改革的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与村民参与改革意愿的影响呈U型变化;非农就业的比在农业就业的更支持改革;家庭年收入、是否提过建议,财务是否定期公开等3个方面的因素与改革意愿呈同方向变动。

    2019年03期 v.53;No.213 48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