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23460

作物科学

  • 基于RNA-seq数据分析玉米抗虫响应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

    杨利艳;张玉荣;杨雅舒;王美霞;陈保国;赵丽;张丽光;王创云;

    采用Illumina Hiseq~(TM)分别对黏虫取食的玉米叶片及对照组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和分析响应黏虫取食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结果表明,对照组中鉴定出15 701个基因对应79 363个可变剪接事件,黏虫取食组中鉴定到11 791个基因的39 385个可变剪接事件。2组玉米基因组在不同的可变剪接类型中,均是以第1个外显子可变剪切、最后1个外显子可变剪切、单内含子滞留和可变5′或3′端剪切4种类型为主。对2组发生可变剪接事件的基因进行比对发现,黏虫处理组新增加了1 121个可变剪接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鉴定出177个表达显著差异的可变剪接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发生可变剪接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氧化还原酶活性、转移酶活性、DNA结合、ATP结合、代谢过程、以DNA为模板的转录及调控相关的功能,表明这些可变剪接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玉米的抗虫响应过程。

    2020年02期 v.54;No.218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 高炭基肥配施氮肥对牡丹江烤烟生长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申洪涛;张子颖;王新中;贾世伟;韩灵梅;蔡兴宏;秦玉宝;刘瑞卿;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CK(常规施氮量,不施高炭基肥)、T1(常规施氮量,900 kg·hm~(-2)高炭基肥)、T2(85%常规施氮量,900 kg·hm~(-2)高炭基肥)、T3(70%常规施氮量,900 kg·hm~(-2)高炭基肥)],研究了减氮配施高炭基肥对牡丹江烤烟生长和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烤烟各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均有所提高,T3处理对烤烟的生长产生了负面效应;T1处理显著提高了中上部叶总氮含量(1.59%,1.65%)、烟碱含量(1.71%,1.99%),T1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中部叶钾含量(1.68%,1.69%);与CK相比,T1处理中上部叶感官评吸总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4.06%和5.92%,其烟叶产量、产值及中上等烟比例均有所提高。在牡丹江烟区白浆土条件下,控制总施氮量为45 kg·hm~(-2)、高炭基肥料施用量为900 kg·hm~(-2)时,有利于促进烤烟生长、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烟叶品质。

    2020年02期 v.54;No.218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林业科学

  • 栓皮栎幼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对切根胁迫的短期动态响应

    王晓雯;冯志培;程珂;杨果果;赵佳宝;杨喜田;

    为了研究切根胁迫对栓皮栎幼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及生长的影响,探索内源激素在短期内调节林木根—冠互作关系中发挥的生理作用。本研究以1 a生栓皮栎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1/2切根、1/3切根处理,不切根作为对照(CK),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切根后第2、15、30、60、90天的栓皮栎幼苗叶片中IAA、ABA、GA_3、GA_4和MeJA等内源激素含量的短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随着切根时间的延长,切根比例越大,与CK组相比ABA上升幅度越大,随着根系的自我修复,切根组ABA含量与CK组趋于相同水平;(2)切根后第2天,1/2切根组含量迅速升高,显著高于CK组(P<0.05),之后切根组逐渐降低,直到第90天时切根组显著高于CK组(P<0.05);(3)对于GA_3和GA_4,2~60 d内,切根对栓皮栎幼苗叶片中GA_3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在第90天时,1/2切根组显著高于1/3切根组和CK组(P<0.05);在切根2~60d内,切根组叶片中GA_4含量高于CK组,整个过程各组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4)切根后栓皮栎幼苗叶片中MeJA含量短期内逐渐升高,切根组含量均低于同期CK组,且1/2切根组高于1/3切根组。切根作为对根系的一种伤害,在短期内对各激素有一定影响,切根比例越大,激素含量上升幅度越大。

    2020年02期 v.54;No.218 197-20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太行山南麓不同龄级荆条光合特性及光响应研究

    刘雅辰;赵琛迪;杨子;胡启立;赵勇;

    为探明荆条灌丛不同龄级光合能力的变化规律,测定了不同龄级荆条的光响应曲线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结果表明,各龄级荆条在光合有效辐射为800μmol·m~(-2)·s~(-1)时达到光饱和点,龄级3表现出更强的光合能力,在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过程中净光合速率最大,表现为龄级3>龄级2>龄级4>龄级1>龄级5;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饱和水蒸气压亏缺对荆条的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各龄级荆条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龄级2荆条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2020年02期 v.54;No.218 203-20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园艺科学

  • 根际促生菌与氨基酸肥联合追施对温室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亚;任子君;张婵;苏玉静;任旭妍;张涛;孙凯乐;孙治强;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从小麦根际分离出来的粘质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G15-7与氨基酸水溶肥配制而成的微生物菌剂追施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生态等指标的影响,以期探索防控设施农业生产中连作障碍新途径以及豫中、豫南地区设施番茄的合理追肥方案。结果表明,与对照CK("拌黄金"大量元素水溶肥,m(N)∶m(P_2O_5)∶m(K_2O)=13∶7∶40+微量元素)相比,AM(G15-7+氨基酸水溶肥)效果最佳,能够显著促进番茄的生长,定植60 d后番茄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增加,显著提高了番茄果实品质,产量增加了8.69%。同时,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使土壤中酶活性升高,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占比增加。

    2020年02期 v.54;No.218 209-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219份甜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凯歌;胡倩梅;靳志恒;杨会会;杨路明;胡建斌;朱华玉;

    以来自国内外的219份甜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进行形态学标记及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发现,果面覆纹形状、果皮底色、果面覆纹颜色等7个质量性状和果实质量、果实长度、果实宽度等14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1,果肉厚度、果肉硬度、种子宽度等7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50%,表明本研究所用材料间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利用22对核心SSR标记对甜瓜材料的指纹图谱分析显示,每个标记平均可以检测到5.91个基因位点,平均Shannon′s值为1.07,通过分子水平的聚类与群体结构分析,219份材料被明显划分为厚皮、薄皮和野生3种类型。

    2020年02期 v.54;No.218 21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1K]
  • 外源脱落酸对盐胁迫下茄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旭;林碧英;李彩霞;吴宏琪;祖颖达;钟路明;

    本试验以茄子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ABA(0、0.05、0.1、0.15、0.2、0.25 mmol·L~(-1))对盐胁迫处理下茄子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BA可促进盐胁迫处理下茄子幼苗的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的积累以及增强抗氧化酶活性,进而改变在盐胁迫下茄子幼苗体内代谢,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并缓解盐胁迫对茄子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其中,以喷施0.2 mmol·L~(-1) ABA缓解效果最佳,而以喷施0.05 mmol·L~(-1) ABA缓解效果最不明显,在喷施外源ABA后第1天,所有外源ABA处理与盐胁迫清水处理(CK2)相比,茄子幼苗的MDA、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电导率值、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幅度较小,说明外源ABA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至少24 h以上)的代谢变化,才能显著调控茄子幼苗体内代谢,提高茄子对盐胁迫的适应能力。

    2020年02期 v.54;No.218 231-23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农业工程

  • 粮库粮情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孙晓全;周光;何志锋;马刘正;苏睿;江敏;胡建东;

    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ARM9的低成本传感平台的粮库粮情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储粮温度、湿度和CO_2等参数实时采集。采用格拉布斯算法处理剔除区域采样中的粗大误差,然后通过加权融合获得储粮安全数据信息,运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建立了储粮安全级别霉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粮库内外气体环境差值作为粮情判定因子,系统预测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02,最大相对误差为5.56%,有效地降低了外界环境对粮情判定带来的影响。

    2020年02期 v.54;No.218 237-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畜牧与兽医科学

  • 不同含量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刘营营;岳治光;吴宁鹏;闫亚群;刘珍珍;张素梅;菅复春;王荣军;宁长申;

    研究制备伊维菌素含量分别为0.5%、1.0%、1.5%的长效透皮剂,进行3组相同药量不同体积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研究其代谢过程。优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血浆中伊维菌素含量的方法,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对精密度、回收率、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表明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对家兔外耳廓单次均匀喷洒给药,通过血浆中伊维菌素质量浓度随时间的数据变化表明,药物可快速经皮肤吸收入血,发挥效应。伊维菌素含量为0.5%、1.0%、1.5%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依次记为1、2、3组,通过PKSolver药动学处理软件对数据分析发现,1、2、3组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52、0.35和0.75 d;达峰时间分别为1.47、1.13和1.23 d;峰质量浓度分别为91.09、37.61和69.53μg·L~(-1);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55、4.95和4.61 d;平均滞留时间依次为9.995、11.902和6.995 d。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7 578.33、5 530.75和2 542.20μg·d·L~(-1)。3组药物在家兔血浆内均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且第2组吸收半衰期和达峰时间最短,平均滞留时间最长,效果最好。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在家兔体内的血药质量浓度变化平稳,释药时间较长,在体内维持有效药物质量浓度时间长达35 d,有明显的长效作用。

    2020年02期 v.54;No.218 24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植物保护

  • 亚洲玉米螟幼虫利用反吐液抑制玉米叶片丁布合成的研究

    高超男;宋鹏飞;姚双艳;盛子耀;李为争;罗梅浩;原国辉;

    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材料,设置了机械损伤组、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组和模拟取食组3个外源诱导因素,每个因素内部又设置了不同损伤强度和诱导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测定不同处理组玉米叶片丁布含量变化。结果发现诱导因素类型对丁布含量调控起着主导作用,诱导时间和损伤强度从属前者发挥作用。同时发现,对照组玉米叶片中丁布的平均含量为(419.55±30.53)μg·g~(-1),仅机械损伤能刺激丁布合成(492.39±53.00)μg·g~(-1),而亚洲玉米螟取食能显著抑制丁布的合成(439.26±32.76)μg·g~(-1)。将幼虫的反吐液涂布在机械损伤口处理后的叶片,能够再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对丁布合成的抑制作用(451.39±29.22)μg·g~(-1),说明亚洲玉米螟主要是通过反吐液抑制丁布合成的。本研究表明,丁布并不是昆虫取食诱导性防卫代谢物。

    2020年02期 v.54;No.218 248-25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生命科学

  • 丙酮丁醇梭菌钙离子结合蛋白多样性研究

    董雨衡;毛国涛;谢慧;张宏森;王风芹;宋安东;

    为了探讨钙离子对产溶剂梭菌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ATCC824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钙离子结合蛋白(calcium binding proteins,CaBPs)。利用EF手型(EF-hand)、希腊钥匙(Greek key)、β桶状结构(β-roll)、免疫球蛋白质类似蛋白质(Big-like)结构域基序预测丙酮丁醇梭菌蛋白质组中含有钙离子结合区域的蛋白质,建立本地BLAST数据库,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分析所预测到的蛋白质。研究最终预测出228个含有相关位点的蛋白质,利用GO注释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代谢过程对蛋白质进行了功能分类。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该类蛋白质主要参与代谢途径、生物抗性基因合成、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等过程。

    2020年02期 v.54;No.218 254-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小鼠抗人ABHD16A多克隆抗体制备

    许君;薛继初;姬凯;李小玲;徐朝;

    克隆并原核表达人含α/β水解酶结构域丝氨酸酶16A(ABHD16A)基因,制备小鼠抗ABHD16A多克隆抗体。采用反转录PCR克隆ABHD16A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将克隆的ABHD16A cDNA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导入E.coli 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将纯化ABHD16A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血清。研究结果显示,人ABHD16A cDNA序列长度为1 677 bp,序列高度保守,并具有保守的脂肪酶样基序和相应的功能区,原核表达的重组ABHD16A蛋白免疫小鼠后制备的多克隆抗血清在1∶5 000的稀释度具有较好的抗原抗体结合活性。成功制备了小鼠抗人ABHD16A多克隆抗体。

    2020年02期 v.54;No.218 262-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 河南陈桥湿地青头潜鸭的繁殖生态研究

    李长看;张艺凡;李杰;邓培渊;刘东洋;张光宇;董睿龙;

    2015年2月—2019年8月,采用定点监测法、直接计数法、同步调查、远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河南新乡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陈桥湿地青头潜鸭繁殖生态因子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青头潜鸭求偶行为4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旬繁殖配对基本结束。交配行为罕见,为水上交配、持续5~8 s。巢址选择基本要素为水中孤岛(沙洲),密生芦苇丛、香蒲,巢位高出水面50~100 cm,水质透明度较高,人为干扰度较低;该区域青头潜鸭巢位独立,未监测到相邻巢位。产卵:青头潜鸭5月初开始产卵,日产卵1枚,卵亚白色或淡黄色,无斑点。统计繁殖巢窝卵数(N=7),共计69枚,巢均9.86枚;其中寄生卵6枚,巢均0.86枚。卵(N=30)长径均长50.8 mm,卵短径均长36.9 mm,卵均重40.5 g。监测7个繁殖巢,完成繁殖4巢29枚,未孵化3枚,孵出幼鸟26只,孵化率89.66%。其余3巢被黄鼬、褐家鼠破坏2巢,不明原因弃巢1个。监测7巢产卵共计69枚,孵化率为37.68%。青头潜鸭食性以水生植物为主,主要采食莲、香蒲、慈菇等挺水植物的嫩叶,金鱼藻、菹草、茨藻等沉水植物及附着在茎叶上的水生动物、昆虫等。

    2020年02期 v.54;No.218 269-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不同光照强度下白及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

    崔波;周一冉;王喜蒙;袁秀云;蒋素华;许申平;

    为探究白及叶片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光合响应机制,以2 a生大田栽培白及为试验材料,通过遮阳网人工模拟4种光环境(遮光度分别为0、50%、70%和90%),在白及生长期的5—9月进行白及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指标、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遮光50%和遮光70%可显著提高白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但遮光90%条件则降低白及叶片的Pn;遮光50%和70%条件具有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以及较低水平的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全光照条件下Fv/Fm较低,表明全光照对白及造成了一定的光抑制;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显示,遮光50%条件增加了白及叶片SOD酶活性,遮光90%条件降低了SOD酶活性;对于CAT酶活性来说,在试验前期(5—6月),遮光50%条件增加了白及叶片的CAT酶活性,但在后期(7—9月)与CK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5—8月遮光50%和70%条件下,POD酶活性显著高于CK条件。适当遮光有利于白及进行光合作用,高光环境和过度遮光都会对白及光合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栽培期间对白及进行50%~70%的遮光处理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2020年02期 v.54;No.218 276-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食品科学

  • 黑龙江粳米粉对清蛋糕糊力学特性的影响

    陈凤莲;赵亚婷;贺殷媛;张红玉;孙贵尧;张娜;

    选用12种粳米粉,研究不同混合梯度条件下清蛋糕糊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采用TA-new plus质构仪,以反挤压方法对清蛋糕面糊的质构特性进行测定分析;通过单因素轮换法,采用TA-new plus质构仪和体积质量指标及感官评价对蒸米蛋糕成品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清蛋糕糊的强度、稠度、黏聚性、黏性和曳丝长度随着粳米粉的添加,其总体呈上升趋势,粳米粉品种不同,上升幅度不同;当米粉质量分数80%,全蛋质量分数125%,绵白糖质量分数110%时,大米蒸蛋糕成品的品质最佳。

    2020年02期 v.54;No.218 285-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

  • 酿酒废糟中温和高温干式厌氧消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张腾;王世朋;孙照勇;王松涛;沈才洪;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酿酒废糟干式厌氧消化系统表现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酿酒废糟为原料,运行中温(37℃)和高温(52℃)干式厌氧消化反应器,研究产沼气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温和高温条件下酿酒废糟沼气回收率分别达到了理论产沼气体积的41.32%和42.97%。中温系统中残留挥发性有机酸可以在31 d消耗完毕,而高温系统存在挥发性有机酸积累的风险,44 d才能将残留挥发性有机酸完全消耗。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在细菌属水平上,高温系统中Defluviitoga和Clostridium优势显著,中温系统中Petrimonas优势显著。中温和高温系统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甲烷群落均由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向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culleus)转变,但产甲烷菌种类和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2020年02期 v.54;No.218 295-303+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1K]
  •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宗良;余瑞林;

    以江汉平原的19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油菜产量,借助ArcGIS、Geoda空间分析,分析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江汉平原油菜产量持续增长,2000—2015年间由9.9×10~5 t增长到1.3×10~6 t;(2)将江汉平原划分为油菜的高产区、中产区和低产区。其中高产区集中在中南部地区,低产区位于东西两侧,日趋边缘化;(3)江汉平原油菜生产重心呈现南北波动的趋势,逐渐向南部移动,空间格局日渐稳定;(4)影响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因素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新技术应用、耕地面积以及农业从业人口数量,此外,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产品价格变化也对油菜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2020年02期 v.54;No.218 304-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2K]
  •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张明宇;刘高峰;李小龙;舒勤静;田艳华;石德兴;王岩;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及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拮抗菌复配菌剂添加至有机肥制成生物有机肥,施于烟田,分别在烟株不同生长时期采集根际土壤进行可培养微生物测定及16 S/18 S rDNA基因测序,探究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及其对青枯病发病率、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有机肥的处理组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率达到了38.2%,烟叶产量提高8.6%。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旺长期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处理组中的丰度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32.1%, 48.7%,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分别增加了55.3%,54.6%,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大田中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明显改善烟株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丰富度,对青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旺长期为烟株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群落结构及有益菌上的显著差异可能会影响青枯病的发生。

    2020年02期 v.54;No.218 317-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免耕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及可溶性碳和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丁晋利;魏红义;武继承;杨永辉;

    采用2年试验数据分析了免耕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剖面水分、可溶性碳和硝态氮变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较传统耕作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冬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且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分别提高冬小麦拔节期和扬花期0~4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14.0%和10.3%;在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免耕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硝态氮含量43.1%和5.7%。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不仅降低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可溶性碳含量2.0%,而且降低了冬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层0~40 cm可溶性碳含量。

    2020年02期 v.54;No.218 326-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基于协同理论的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建设耦合系统的研究

    黎巧;马一茗;

    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运用系统耦合研究法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建设2个系统间的协同发展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生态建设总体呈现出脱节现象,中下游省市相对于上游省市处于更高级别耦合阶段,且更为稳定;浙、苏、鄂、湘四地耦合协调度最高,黔最低;云、黔、川等上游省市城镇化建设较为滞后,其资源环境优势有待进一步开发,而沪、浙、苏等下游省市生态建设未能跟上城镇化建设步伐;且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生态建设"系统整体功效产生负协同效应,耦合关系亟待优化。

    2020年02期 v.54;No.218 332-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基于TAM分析小麦新品种扩散过程中种粮大户采纳意愿

    王媛媛;张冬平;

    基于198份河南滑县种粮大户调研数据,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理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种粮大户小麦新品种采纳意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特征、生产特征、外部环境既可以对种粮大户采纳意愿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也可以通过内部信念变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采纳意愿产生间接影响,但感知易用性对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生产特征通过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采纳意愿的效果不明显。研究变量对采纳意愿的总效应由大到小分别为:外部环境0.288、感知有用性0.263、技术特征0.259、生产特征0.215、感知易用性0.055。

    2020年02期 v.54;No.218 340-346+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 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驱动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

    毕庆生;裴贝贝;吴用;

    为提高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相关政策和规划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选择平均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用水量、人均GDP、农业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总研发经费、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总产量、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农业总产值,作为河南省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灌溉面积建模预测。灰色关联分析显示,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个驱动因素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有较强的综合关联度。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与农业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的综合关联度最高为0.848,与平均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用水量的综合关联度最低为0.557。运用所建GM(1,1)模型预测,到2020、2025和2030年,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分别达到1 734.70×10~3、2 653.25×10~3和4 058.17×10~3 hm~2。

    2020年02期 v.54;No.218 347-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要素投入结构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赵亮;余康;

    基于加总数量框架,采用乘积完备的Hicks-Moorsteen指数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要素投入结构变化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TFP增长。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要素投入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对农业TFP增长的促进与抑制效应并存。从时间维度看,1994—2016年要素投入结构变化对农业TFP增长有促进作用。从空间维度看,东部地区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是农业TFP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而中部地区仅在1994—2016年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提高了农业TFP增长,西部地区仅在1978—1984年对农业TFP增长有正效应。

    2020年02期 v.54;No.218 354-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