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氯化钾代替食盐条件下马铃薯变性淀粉对猪肉乳化香肠品质的调控作用,为低盐猪肉乳化香肠的生产和品质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比例氯化钾替代食盐,并在此条件下,设置添加不同梯度的马铃薯变性淀粉;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产品的质构、色泽、保水性、出品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综合品质评价模型,确定马铃薯变性淀粉在不同低盐水平下对猪肉乳化香肠综合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在氯化钾替代食盐添加量为50%,马铃薯变性淀粉的添加量为4%~6%;氯化钾替代食盐添加量为30%,马铃薯变性淀粉的添加量为6%时,产品明亮有光泽,拥有较好的弹性、脆性等,出品率达到88.82%,保水率达87.07%。通过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到的马铃薯变性淀粉调控低盐猪肉香肠的综合品质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73。【结论】马铃薯变性淀粉会对低盐猪肉乳化香肠的保水性、色泽、硬度、弹性、脆性、咀嚼度等产生显著影响,能够提高产品的综合品质。
【目的】针对烟草移栽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现有移栽机自动化不足等问题,结合河南许昌、平顶山等平原烟区的烟草移栽农艺要求,设计一种履带自走式全自动烟草移栽机,可以一次完成打窖、移栽、注水的工作。【方法】设计井窖式栽植机构,包括栽植变速箱、8连杆机构、打窖钻头、鸭嘴栽植器等部件;基于Adams软件对栽植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分析鸭嘴运动轨迹、间歇运动特性与打窖垂直度;建立履带车纵向与横向极限倾翻角计算模型评估稳定性;开展田间试验验证移栽性能。【结果】在河南焦作农先锋试验用地中,对履带自走式全自动烟草移栽机样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栽植频率为50株·min-1,苗龄60 d时,伤苗率为1.67%,平均漏栽率4%,栽植合格率94.33%。【结论】履带自走式全自动烟草移栽机有良好的移栽性能,通过性好,栽植效率高,伤苗率低,满足田间作业要求。未来研究将进一步优化栽植机构的精度和耐久性,并探索其在其他作物移栽中的应用潜力。
【目的】研究共热解过程中操作参数及挥发分与焦炭交互作用对产氢性能的影响机制,以促进农作物秸秆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方法】以农作物秸秆棉秆和污泥为原料,采用两段立式炉试验平台开展了共热解试验,并通过热重和气体组成分析等表征手段探究了温度、掺混量、挥发分-焦炭交互作用对共热解制备富氢合成气的影响。【结果】棉秆气体总产率及H_2产率均高于污泥,且随着热解温度增加H_2的质量产率及体积占比显著提高。棉秆和污泥共热解气体产率随棉秆掺混比增加呈线性增长,尤其是CO产率和体积占比显著提升,但H_2体积占比却在棉秆掺混比低于60%时呈降低趋势。挥发分-焦炭交互作用可以促进共热解气体产率的提高,其中H_2的体积占比和质量产率相比于无交互作用分别提高了15.5%~31.3%和28.8%~48.2%。【结论】在共热解过程中,当棉秆掺混比例低于60%时,产氢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增强热解过程中挥发分与焦炭的交互作用,可进一步促进氢气的生成。
【目的】筛选具有观赏价值的桂花种质资源,丰富桂花种质资源,推动桂花育种进程。【方法】以81份辐射诱变的桂花嫁接苗为样本,对与观赏性相关的叶形、叶色、叶质等15个指标进行观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AHP)和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对各样本的观赏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构建了包括3个约束层15个指标层的桂花观赏性综合评价体系,其权重范围为0.006~0.286,其中质量性状在约束层中权重最高,叶质在指标层中权重最高;根据81个辐射诱变桂花种质的综合评分将其分为5大类,第Ⅰ类综合评分高于3.5分,共2个种质,分别为S-RXG23032405-30-4和D-ZYH23032404-30-3,第Ⅱ类综合评分为3.0~3.5,共22个种质,第Ⅲ类综合评分为2.5~3.0,共30个种质,第Ⅳ类综合评分为2.0~2.5,共23个种质,第Ⅴ类综合评分低于2.0,共4个种质。根据层次分析所得权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23个加权灰色关联度>0.55的种质,与层次分析中达到Ⅰ、Ⅱ级的种质基本一致。【结论】运用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最终筛选出S-RXG23032405-30-4和D-ZYH23032404-30-3这2个具有较高潜在观赏价值的桂花种质,推动了桂花育种工作进程。
【目的】获得烤烟烟叶在打叶风分中的最佳工艺参数,进一步优化叶片结构。【方法】选取打叶复烤工艺中的前5级打叶转速和第7、第8风机频率共7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开展正交试验,以正交试验结果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为数据样本集构建GA-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结合NSGA-Ⅱ的方法对工艺参数进一步优化。【结果】正交试验确定较高的大中片率最佳工艺参数为:第1至5级打叶转速分别为493、471、620、798、794 r·min~(-1),第7、第8级风机频率分别为49、45 Hz,较低的碎片率和叶中含梗率的最优工艺参数为:第1至5级打叶转速分别为503、489、621、792、792 r·min~(-1),第7、第8级风机频率分别为50、46 Hz。经GA-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后为第1至5级打叶转速分别为485、474、620、796、794 r·min-1,第7、第8级风机频率分别为49、46 Hz,在此条件下,大中片率提升了1.52个百分点,叶中含梗率、碎片率分别降低了0.09和0.08个百分点。【结论】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通过GA-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多工艺参数,叶片结构更为合理,可为提升烟叶叶片加工质量提供参考。
【目的】探索鸡miR-203a在黑色素沉积过程中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miRbase数据库获取miR-203a的成熟体序列,利用MEGA11软件构建miR-203a的系统进化树,采用TargetScan和miRDB在线工具预测鸡miR-203a的靶基因,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miR-203a在淅川乌骨鸡和固始鸡背肤,以及在淅川乌骨鸡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表达水平;在黑色素细胞中对miR-203a进行过表达和干扰后,利用RT-qPCR检测miR-203a的靶基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基因(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0,MAPK10)的表达水平。【结果】miR-203a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经系统进化树序列比对分析,鸡miR-203a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大鼠和人亲缘关系较远,预测得到鸡miR-203a有150个靶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miR-203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因子应答和大分子代谢过程调控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显示,miR-203a靶基因显著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焦点黏附、昼夜节律、Wnt信号通路等。miR-203a在固始鸡背肤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淅川乌骨鸡;通过淅川乌骨鸡不同组织或器官表达谱分析,miR-203a在背肤中的表达水平最高,肾脏和心脏次之,均显著高于肝脏和脾脏。在黑色素细胞中过表达miR-203a,靶基因MAPK10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干扰miR-203a后,MAPK10表达水平显著上升。【结论】miR-203a在物种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在黑色素细胞中起负调控作用,通过负调控MAPK10基因进而调节MAPK及Wnt等多条信号通路。
【目的】探究河南典型镉污染土壤中施磷对小麦镉积累的影响,为通过合理施磷降低小麦镉污染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种河南典型镉污染土壤(酸性水稻土和弱碱性潮土),通过盆栽试验,分析施磷对苗期小麦株高、生物量、镉质量分数、磷质量分数,以及根际土壤有效镉质量分数和关键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磷量均提高了酸性土壤中苗期小麦株高和生物量,而对弱碱性土壤中苗期小麦促生效果不明显。在2种土壤中,所有施磷处理均降低了苗期小麦地上部镉质量分数;对于苗期小麦地下部镉质量分数,在酸性土壤中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弱碱性土壤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酸性土壤中,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根际土壤pH值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并未显著影响根际有效镉质量分数;在弱碱性土壤中,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根际pH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有效镉质量分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有效磷质量分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施磷量的增加,2种土壤小麦根系H+-ATP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冗余分析发现,酸性土壤中小麦地上部和地下部镉质量分数分别与磷酸酶活性和H+-ATP酶活性显著相关,而弱碱性土壤中,小麦地上部和地下部镉质量分数分别与磷酸酶活性、植酸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显著相关。【结论】施磷改变根际土壤pH值、有效磷质量分数、磷酸酶活性及小麦根系H+-ATP酶活性,进而影响小麦镉质量分数和吸收总量。
【目的】探究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的致病分子机制,为该菌引起的小麦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基因敲除和回补技术对麦根腐平脐蠕孢中一个含有bHLH结构域的转录因子BsbHLH1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缺失突变体ΔBsbHLH1的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形态大小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其产孢量却显著增加。利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对突变体ΔBsbHLH1和野生型中与产孢相关的基因BsStuA、BsMedA、BsWetA和BsVosA进行检测,发现BsStuA、BsMedA和BsWetA 3个产孢基因皆显著上调表达,而负调控产孢基因BsVosA显著下调表达。该结果进一步表明基因BsbHLH1负调控麦根腐平脐蠕孢分生孢子的产生。此外,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突变体对H_2O_2、KCl和山梨糖醇胁迫的耐受性和致病力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转录因子BsbHLH1参与负调控麦根腐平脐蠕孢分生孢子的产生,但不参与调控该菌的生长,胁迫应答及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
【目的】筛选能够高效降解烟叶蛋白质的微生物菌株,研究其所产蛋白酶酶学性质,发掘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蛋白酶。【方法】利用蛋白酶选择性培养基和测定酶活性的方法,从烟叶表面分离高效降解蛋白质的菌株。对所筛菌株进行形态、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鉴定,并研究其所产蛋白酶特性(温度、p H值、金属离子),探究其对烟叶蛋白质降解效果。【结果】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蛋白质的细菌菌株YANDB-21,通过鉴定确定该菌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该菌所产蛋白酶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均有酶活性,所产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 H值为10.0;该酶在40℃以下具有良好的温度耐受性,在p H值3.0~12.0时稳定性较好;金属离子K~+、Cu~(2+)、Ca~(2+)和Mn~(2+)对该酶的酶活性具有提升作用,Mg~(2+)、Zn~(2+)、Fe~(2+)和Fe~(3+)抑制该酶的酶活性;使用粗酶液处理陕西商洛烟叶,蛋白降解率达22.42%。【结论】菌株YANDB-21所产蛋白酶酶活性较高,稳定性较好,可高效降解烟叶蛋白质,适于在烟草加工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目的】为加快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农林高校独特方案,为其他高校在此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有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方法】从多链视角(教育链、人才链、学科链和科技链)出发,以中国10所“双一流”农林高校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结果】当前,高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正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滞后,“双碳”学科交叉融合不够,以及“双碳”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不足等现实困难。【结论】提出系统部署“多链强校”,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路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碳”人才链;推动跨学科合作,建好“双碳”学科链;深化科研改革,锻造“双碳”科技链。